打印

[架空历史] 大明官(完本)

0

大明官(完本)

  第一章 我不是来种地的!

  窗外几声鸡鸣,天色蒙蒙亮了,大明浙江承宣布政使司严州府淳安县梓桐乡上花溪村村民方应物从睡梦中睁开了眼睛。

  他木然的躺在床上,很是搞不清楚情况。他本是二十一世纪的孤儿,发奋读书成为了浙江大学历史学系具有明清史专精的硕士高材生,但为何在千岛湖旅游时落了水后,就变成了这位明代成化年间同名同姓的少年人?

  这是带着记忆转世了,还是灵魂夺舍占据了别人的身体?而且方应物脑子里多了无数驳杂零碎的信息片段,都是原本属于那位明朝少年的。或者说,现在也是属于他的了,毕竟两个时空的方应物已经合二为一。

  翻检记忆,却先想起了他这一世的父亲。姓方讳清之,八年前也就是成化五年考中秀才,但成化七年、成化十年两次乡试都落第不中。于是他两年前出外游学。至今音讯全无,暂时可视为失踪人口。

  继续深入的回忆父亲,方应物不禁瞠目结舌。这位父亲大人居然只比他年长十五岁,今年也才不过三十!

  让自己管一个三十岁的男人叫爹?方应物觉得很有心理障碍......还好父亲仍在失踪状态中,自己暂时不必面临这个窘迫局面。

  至于自己的母亲,方应物没有具体印象,只晓得是生下自己时难产去世了,很令人唏嘘,隐约间知道她姓胡,仿佛是同乡其他村庄的人。

  父亲这一辈有兄弟二人,父亲虽然成了秀才相公,但叔父仍是务农种田为生。不过当初祖父祖母都去世后,父亲和叔父并未分家,两房仍旧在同一个院落中。

  但父亲大人堪称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典范,经年累月的单身住在县学中攻读学问,一门心思只求上进。即便以前没有出远门游学的时候,也不经常回家。

  所以方应物从幼年时起就在叔父房中蹭吃蹭喝,与父亲却难得见几次面,这样就少不了遭上叔父婶娘几句“白吃白喝”抱怨和牢骚。寄人篱下,大抵如此,其中辛酸不足与外人道也。

  想到这里,前世生性有几许傲气的高材生方应物心里很不舒服,也懒得继续挖掘记忆了,便起身下床出屋转了一圈。

  入眼见院墙只是一道篱笆,而房子由黄泥土墙砌成,厚厚的茅草就是房顶。在这个位居半山坡的村落里,几十户人家房子大都是如此样式的,能用砖瓦的绝对称得上山村里的大户人家了。

  自家院内建有东西厢房,西厢房是叔父一家的,东厢房是他们长房的,如今只有他一人居住。

  方应物叹口气后,重新进了东厢房屋内,又见屋内只有三大件——摇摇欲坠的木床、掉漆的木柜、落了一层土的木桌,至于凳子则失踪了。瞧这些家什的年头,方应物怀疑都是十几年前父亲成亲时打造的。

  这样的生活条件,真是情何以堪......方应物再一次长长叹息。他百无聊赖的站在房中,这不是家徒四壁也差不多了,如果说可能还有什么家当,那就只会在那掉漆的柜子里。

  想到这里,方应物便翻开柜子,里面除去几件粗布衣服,倒是发现了几本书,最有意思的是书里居然夹着一张纸笺。

  展开看后,原来这纸笺是他父亲出远门游学前留笔的,上面写道:“盖因吾儿年岁渐长,已明事理,家中长房事务皆由吾儿代行之,事后与闻即可。盼诸亲帮衬一二,以此为信。”

  方应物不禁摇摇头,真是一个不负责任的父亲,拍拍屁股说走就走了,留这么一张纸笺有何用处?他只不过是个十五岁少年,让他代理长房事务,能干什么?再说长房现在根本也没什么事务可以代理的。

  正在腹诽时,听到屋外有人叫道:“大哥!去社学否?”

  这声音应该是叔父家那个堂弟方应元的,年纪比他小二岁,大概是来叫他一起去上学。方应物放下心事应了一声,便随同堂弟走了,这仿佛是一种本能。

  山区地狭,不利于大村落聚居,多是零散小村落和田地在平缓地方见缝插针的分布着。山间有条河流,名字叫做花溪,属于浙江西部新安江的小支流,所以就有了上花溪村、中花溪村、下花溪村的名字。

  其实三个村子相邻很近,只是碍于地势隔离不能聚在一起而已。方应物堂兄弟要去的社学位于中花溪村,用了一处没落神庙作为社学屋舍。

  从八岁起,方应物便在这里读书识字习文。七年间背过百家姓千字文,读过四书五经,还学过对偶比兴什么的,八股文也摹写过几篇。

  这社学属于官府倡办,但平常也要靠学生束脩和大户善款维持,听说去年的头号赞助人就是中花溪村王昇王大户家。王大户有两项之最,他是花溪两岸这些穷村落里最富有的人,同时花溪两岸最出名的美人也生在他家。

  想到王大户家,不知为何方应物脑子有些隐隐发痛,仿佛极其不愿意回忆似的。还没等方应物挖掘出什么门道,他们已经走到了社学门前。

  正要迈步进去,忽然有社学杂役伸手拦住了方应物,带着几许无奈道:“馆中塾师发了话,从今日起,你不必来了。”

  方应物微微一愣,疑惑的问道:“这是为何?”

  杂役解释道:“现已四月,你今年束脩迟迟未曾送到,也没有向先生求情过。先生说此乃无礼,礼绝便恩断,所以你不能入内听讲了。”

  虽然方应物被拦住了,但方应元却畅行无阻的进了学堂。见此方应物暗暗想道,束脩就是学费,他和堂弟两人的束脩一直是由叔父负责送的,难道今年叔父送束脩只送了堂弟那份,却将自己那份漏掉了?

  做便做了,还不明说,一直等到今天自己被拦下才知晓,这可真是厚此薄彼、断人前程的背后小动作!

  方应物忽然感到一阵窝火。须知在当今崇尚“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不能读书便绝了上进之途,此后只能回家种田,有本钱的也可以经商。对于他这个曾经的高材生而言,当然是不愿意的。

  在社学这里大吵大闹没有用处,方应物扭头就原路返回,该去找叔父理论。不多时,他循着记忆又返回了上花溪村。

  在自家宅院外面看到门口闪出个二十七八岁的强壮男子,粗布褐衣,头顶遮阳的斗笠,脸面粗糙,显然是终年农事风吹日晒的原因。对于此人,方应物脑中自然而然的闪出相关信息,姓名方清田,职业农夫,称呼叔父......

  叔父手持农具在院子门口,看样子正准备下田去,方应物迎上去问道:“叔父断了小侄那份束脩之礼,为何不曾与小侄明说?叫小侄好一阵不明所以。”

  方清田早有准备,当即答道:“此事是我忘了与你说,今日想起时,你已经去了社学。眼看你渐渐长大成人,读书也没甚出息,理当为家里分忧,所以从今日起,便与我一齐下田罢!”

  真要让自己当农民去种田?或者说要逼迫自己下田当苦劳力?方应物顾不得继续质疑叔父阻止自己上学却还送自家儿子过去的小心思,先吃了一惊,仿佛听到了不可思议的事情。

  前世他作为靠着成绩混迹于校园的优等生,虽因孤儿身份不至于饭来张口衣来张手,但也具有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优良传统。

  面朝水田背朝天的田园劳动?抱歉,只在电视上看见过,但从来不是他现实生活中的选项。

  说起来方家共有八亩田地,都是祖传的家业。如今长房方清之、二房方清田两兄弟没有分家,故而也就没有详细的划分产权,只算是两家共有。

  长房方清之一直在县学吃皇粮暂时不用靠田地糊口,但二房一家三口加上方应物一共四口人,生活基本都指望这八亩地,外加若干养蚕收入,日子很紧巴巴。

  眼看着大侄子成年,方清田便打起了自己的小算盘——南方水田比不得北方,需要精耕细作,八亩地须得用俩个劳力。过去是他们夫妇二人下田,而今年他将主意打到了大侄子身上。

  这大侄子方应物年纪渐长,越大越能吃,还用得着读什么书?他已经可以充当一个劳力了。如果方应物开始卖两把子力气种田,便不用他那口子浑家下田务农,就能彻底解放出来去养蚕缫丝,多赚点钱财,还能剩下一笔束脩,堪称两全其美。

  在极其不情不愿中,方应物被叔父强行硬扯着下了山坡,来到山脚下一方水田边上,田里有的地方已经插好了几排苗。

  这时叔父又塞给他一把秧苗,不耐烦的督促道:“农时很紧,你先在这里插秧,我去另一处田地去。”方家的八亩地并没有成片集中在一起,分成了两股。

  “那我...”不想斯文扫地的方应物很不服气。

  方清田仿佛知道侄子要说什么,双眼一瞪,将他的话堵了回去,半是责骂半是威胁道:“你这偷懒鬼白歇了多少年,再偷懒连晚间的饭也没有了!”

  四月份堪称是本县农家最忙的时候,月初要收割春花田并种稻谷,月末要插秧。在以农为纲、并真会饿死人的时代,没有什么比种地更重要的事情了。

  有的时候,知县甚至以不能耽误百姓农时为理由,四月份拒绝受理一切百姓的诉讼请求,这叫做息讼期。

  方应物呆呆的站在水田边上,手里还攥着一把秧苗,明媚的四月阳光将水面照的波光粼粼,影影绰绰映出了他俊秀的身影。但如今他的身份可不再是浙江大学历史学系高材生,而是大明朝第二等的高级公民。

  不错,按照士、农、工、商、军、匠、灶、贱的排列顺序,农民当然就是位居第二、公文纸面上极受重视的高等公民,如果这年头有公民这个概念的话。

  如果没记错的话,叔父要求他今日完成半亩地的工作量,这是很繁重的劳动。方应物惶恐的擦了擦汗,第一次感到四月份的阳光是如此暴烈。

  半亩地说起来轻飘飘的,似乎并不大,但可能要天天半亩直到农时结束。而且插秧这种农活很苦很累,会把腰折断,也会把脚泡烂,水里还会有蚂蝗......方应物怎么能忍得了这些?

  想至此,方应物举起紧紧攥着秧苗的拳头,忍不住发出了震耳发聩的时代强音:“我不是来种地的!”

  这一幕被写入了《明史·方应物传》——应物少年时,尝立于田边愦曰:吾志岂在阡陌之间?

  不过在此时,只有几位路过的乡邻恰好听到了方应物的不肯向命运屈服的强音,便一齐笑道:“秋哥儿发什么呓语,不想种田还能作甚?除非效仿你的父亲,也考上个秀才,但那可比种田还难!”

  秋哥儿是方应物的小名,大概是生于秋季的原因,所以从小就有个秋哥儿的小名。随后又有个人调笑道:“你若与邻村王大户家的小娘子成了亲,到时少不得吃香喝辣,还用和我们一样当泥腿子么。可惜,可惜啊。”

  可惜什么?与王家小娘子?刚想到这个名字,方应物的头又痛起来,还是那个潜意识作怪。
[/size7[/size8[/siz59
本帖最近评分记录
  • 斯温 威望 -3 无缘无故断更删号。 2013-7-10 10:02
  • 20073136 金币 +88 开工红包!提前发了,请及时更新! 2013-6-13 17:35

TOP

0
  第二章 坑儿子的爹

  放下忆苦思甜的小小情怀,方应物面对几个笑话他偷懒的乡邻,只是不屑的撇撇嘴。虽然没有说什么,但暗中嘀咕了一句“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他皱眉看了看水田以及泥浆,还是不能下决心,便随手把秧苗扔进筐子中,准备再做计较。

  “方家公子,小老儿在此问安了。”忽然身后有人说话,方应物转过头去,却见是个五六十岁的老者,明显和庄稼人不同,虽然也是短衣,但下摆长两寸,袖子宽两分,而且干净整洁,不像一般村夫那样。

  随即方应物想起来了,此人应该认识,似乎是那邻村王大户家的老仆。不过这老头的话让方应物哭笑不得,若非语气中没听出什么恶意,简直就要以为是反讽了。

  方家公子?方应物不由自主的低头看看自己这一身土掉渣的穿着,除了可以吃遍天下软饭的小白脸外,哪点像公子了?

  虽然方应物对农夫身份没有认同感,也一直不觉得自己等同于村夫,但就现在这模样,也没脸说自己是公子。

  “老人家有何贵干?”方应物问道。

  那老头恭敬的邀请道:“我家小姐在那边,有请方家公子过去晤面。”周边还没走远的乡邻听到这话,善意的哄笑一声,纷纷离开了。

  这便是众人口中那位王大户家的小娘子?方应物刚想到这里,脑子又疼起来,仿佛有股潜意识拼命地阻止自己挖掘记忆,而且还带有浓浓的耻辱感。

  方应物狠狠拍了拍额头,对此十分纳罕。真想去问自己的前身一句,这位大小姐到底是把你怎么样了啊?

  王家老仆在前面带路,领着方应物转过一道斜坡,果然看到有个高挑窈窕身形的女子立在树荫底下,桃红纱衫,杏黄百褶裙,与郁郁葱葱的绿茵搭配起来赏心悦目。

  再走近些,见得这小娘子十五六岁年纪,白净皮肤,瓜子面庞,薄施脂粉,樱桃点唇,大大的眼睛,两颗红宝石耳坠迎风微微晃动。

  她虽不是倾国倾城的祸水,但也有七八分的颜色,方应物在心里喝了一声彩。山野乡村之中,多是不修边幅的劳动人民,能见到这样异于常人的美貌时髦小娘子殊为难得,正所谓秀色可餐,养眼的很。

  其实方应物不知道,在别人心目中,他这十指不沾泥的小白脸样貌也是属于村中的“非主流”。所以他在田边踌躇不去,乡邻们看到了只是报以善意的笑话,没有大加批评议论,当然也有他父亲是附近乡村唯一秀才相公的原因。

  那小娘子瞧见方应物目光不离自己,心里暗暗得意。等方应物快到身前时,她连忙蹙眉起柳叶眉,堆起一脸的忧愁苦涩。

  方应物正想着怎么见礼和称呼时,王家小娘子却很不矜持的抢先说道:“秋哥!事情不妙了,奴家父亲死活也不同意你我事情。奴家伤心得很,因而实在没别的法子,还请秋哥谅解奴家心中之苦。”

  我擦!方应物心里说不出的古怪。虽然脑海中潜意识拼命阻止自己去回想有关王家小娘子的事情,但从她这口气看,彼此之间貌似是很熟识的,过去至少有点勾搭的。那么眼下则......

  当即他又忍不住狠狠吐槽了几句自己穿越第一天的开局——已经有父亲失踪,母亲早亡,被学校开除,被叔父欺压折磨等情节了。就这还不够玄幻,非要加上一个退婚或者分手才可以吗?这便是艺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吗?

  算了,强扭的瓜不甜,大丈夫拿得起放得下,最瞧不起为这点破事哭天抢地恨天恨地的人了。方应物淡定了一下,拱拱手行礼,很程序化的说:“往昔历历在目,若有缘无分,惟愿别后珍重!”

  王家小娘子却脸色大变,当即柳眉倒竖,气势陡然拔高了十丈之高,毫不淑女的娇叱道:“方应物!你想薄情寡义么,这就是你的想法?”

  方应物愕然望着她,不知她一会儿阴一会儿阳的到底是什么心思。难道自己遇到了那种传说中的极品女人,一面甩了自己一面还想让自己念念不忘痛苦不已,并以此来满足她卑鄙的虚荣心?

  王家小娘子没有让方应物继续猜下去,直抒心意道:“奴家父亲不同意奴家嫁过去,那么你入赘到我家来有何不好?不过是个名头而已,少不了你一块肉,莫非就如此之难么?”

  什么?入赘?这怎么可以!方应物感到脑海中记忆的阀门打开了,种种相关信息如同潮水涌了出来。

  原来这邻村的王大户,和方应物的父亲方清之自幼也是相识的,关系尚可,都在中花溪村社学里读过书,算是小同窗。

  不过王大户没读出什么成就来,方清之却撞大运中了秀才,一步从农家跨入了士子阶层。所以王大户当时就有了点攀亲的意思,何况王家小娘子和方家小哥儿都是相貌出色到十里八乡罕有的,被好事者誉为金童玉女。

  但方清之一心死读书,满脑子求功名,所以不管家事,也不会利用士人身份经营,空顶着秀才相公的名头,眼看两次乡试落第后还是个穷酸,况且最近又失踪了两年多。

  因而王大户结亲的心思就停了下来,此时已经不太看得上方家了。他只有这么一个独生女儿,须得慎之又慎,怎么肯随便嫁错人?便想要再扩大一下选婿范围,去其他乡里找些门当户对的富足人家。

  不过虽然王大户从门户角度看不上方家,可王家小娘子却认准了秋哥。秋哥的温文尔雅,秋哥的俊逸潇洒,在一干乡村粗陋人物中实在显得鹤立鸡群、格外出众,附近再也找不出第二个。这些都是她从小看在眼里、记在心里的,也实在不敢想象自己接受别的鄙俗之人做自己的夫君。

  父女闹过几场后,奇思妙想的王家小娘子便拿出个“两全其美”的折中主意,那就是让方应物入赘王家。

  对此王大户就没意见了,甚至还有点赞同。他没有儿子,若能找个方应物这样有着优秀基因的上门女婿当然很好很好,再好不过,于是便默认了女儿想法。

  给别人当赘婿是一件不光彩的事情,以前的方应物听到这个要求后深感耻辱,当然誓死不从!

  而现在的方应物,如果能不死一样不从!当即驳斥道:“你这样迫人入赘,与逼良为娼有何区别?简直异想天开,绝没有道理,不要想我会答应!”

  王小娘子却胸有成竹,一切尽在掌握般的笑吟吟道:“别忘了你父亲欠我王家三十两银子,抓你卖身到我家抵债都是可以的!若还不肯答应,今后有你的苦头吃!”

  什么?方应物又一次大吃一惊。方才他还有点疑问,王大户家凭什么敢如此肆无忌惮,现在则解开了谜团。

  原来当初方清之出门游学时,曾找王大户借了三十两银子作为盘缠,于是便给方应物留下了把柄。须知父债子偿天公地道,只要王家使力气,让方应物卖身还债也不是不可以,即便告了官法律上也是能认可的,全看王家想不想了。

  故而王大户和王家小娘子逼着秋哥儿入赘,简直理直气壮、简直势在必得!可是当初的方应物依旧誓死不从!

  不过这种被逼入赘的耻辱感,深深的刻在了从前那个方应物的心中,直到现在还有拼命阻止的潜意识。

  一晃便僵持到如今了,记起前因后果,现在这个方应物苦恼的长长叹口气。别人都是当儿坑爹,偏偏他家是爹坑儿啊!

  赘婿能去做么?不能!他也有野望,他也有跃跃欲试的功名之心,来到了大明朝,不往科场上走一遭试试运气,岂不是白来了?

  在这世间观念里,赘婿是见人低一等的,常和倡优皂隶并论。他不知道赘婿有没有资格考科举混官府,但他知道如果有人以此说事,干掉他是十拿九稳的,没有人会为此袒护他。

  却说方应物思来想去,脸色不好看。王小娘子偷觑到秋哥那黑的不能再黑的脸色,便明白她今天大概又白来了,又没有“说服”秋哥。

  小娘子不由得气恼道:“我王家对你如此厚道,三十两银子绝非小数目,说不要就不要了,但你这人怎的一些儿良心也无?”

  欠债气短,方应物讪讪解释道:“这不是良心不良心问题,而且这银子我会想法子...”

  王小娘子可不想听他说还钱,连忙抢过话头:“不过是入赘而已,莫非奴家如此不堪入目,比杀了你还难受么?莫非定要叫你卖身还债才好么,你就这么想当家奴?”

  美人轻嗔薄怒是格外动人的风景线,方应物心神动摇了一下,赶紧又谨守心房。提出了一个自己从王小娘子话里找到的漏洞:“你方才说有我苦头吃的?莫非今日这些古怪,都是你的手笔?”

  王小娘子赌气承认道:“不错,你就要众叛亲离了!请好自为之,回头是岸!奴家再给秋哥你一个月时间仔细考虑!”说罢,扭转杨柳样儿的小腰肢,高高的昂起头离开了。

  社学和叔父那里都是她指使的?真是狗大户啊......方应物望着娇俏的背影喃喃自语。

  社学得到的善款里,王大户可是捐献了大头的,他家想要串通塾师、叔父两方阻绝自己读书,那真是轻而易举的。叔父不给束脩只是一个幌子而已,社学难道真能急眼到缺了这一份束脩么。

  至于叔父这边的各种上不了台面的小心思,他也猜到了七七八八,其中龌蹉不足细表也。一些事情,或许以前叔父还在犹豫不决,但在王家的引诱和支持下就敢了!

  其实以方应物看惯历史素材的大眼光,王家才百亩水田、千株桑树,放眼大明朝哪里够得上大户标准?但在这户均不过几亩地的花溪两岸山村里,拥有百亩田地足够称得上是大户人家了,也足够做一些普通村民做不到的事情。

  随后方应物又感慨道,山乡僻野虽不用像城市深宅大院那般拘束礼教,但这王家小娘子也太刁太辣了。别人穷困潦倒时遇到的都是退婚,怎的他就遇到个不依不饶逼婚的?真是情何以堪哪。

  虽然王小娘子今天走人了,但这些麻烦远未结束,她已经放出了一个月的话,那自己又路在何方?

  三十两银子债务,至少相当于这里二十亩地的收成,方应物愁眉苦脸,一时半会的哪里能还得起?还不上债务,就永远无法挺直腰板面对王小娘子的逼婚。若彻底闹翻了脸,说不得真会把自己抓去当家奴抵债,那可就彻底完了。

  想到这里,方应物打个冷战,又一次抱怨起失踪两年多的父亲,真是坑死儿子的爹!

TOP

0
  第三章 寄人篱下

  如果生性平淡喜静,只图衣食无忧、平平安安的度过这辈子,那么入赘只有独女的王大户家、守着美貌娘子、在这僻静的花溪两岸逍遥自在,倒也是一个可以考虑的选择。

  但外面的世界很精彩,方应物很想去看看,故而他绝不愿将自己拘束于这山村中的。一旦入赘,不仅社会地位剧降,而且也失去了自由身。

  此时方应物身处郁郁葱葱的半山坡上,眺望远方连绵林立的青翠山峰,自信的笑了笑。投胎到偏僻山区的小县里,也不见得是坏事,至少人才竞争激烈程度低,容易出头,他的底气就在这里。

  其实对于淳安县的人才特别是科举人才竞争问题,方应物彻底判断错了......他虽然是历史专业,但相对仍是比较宏观的,不可能对浩如烟海的所有地方史志都了然于胸。不过一个人有希望不是坏事,总比绝望好。

  闲话不提,却说方应物打发走了王家小娘子,又回到水田边,心里仍在思考自己的前程问题。忽的耳边却响起一声大喝,打断了他的思路,“小泼才!半日没有看着,果然在这里偷懒!”

  方应物顺着声音望去,却是神情极其不友善的叔父。正当他愣神时,叔父已经怒气冲冲的走到了面前,挥舞着蒲扇大的巴掌,口水几乎要喷到了脸上。

  “大少爷吃白饭吃不够么,别是投胎没眼力投错了人家!地里活计忙得很,你还有心思东游西荡偷懒耍滑!”

  方应物愕然望着叔父,这才多大的事情,他老人家至于发这么大火么?

  话说方清田小算盘打得很响。首先,如果不事生产的侄子去了王家当赘婿,他就少了一大负担,并且二房能够彻底独占八亩田地了。

  其次,如果侄子扭着性子不肯答应王家,那他已经被断了读书路子,就得下地干活,家里算是多了一个近乎免费的劳动力,只用管几口饭便可。

  可今天才是插秧第一天,方清田就看到侄子在田边故意偷懒浪费农时,连个水都没沾上,顿时感到小算盘受挫、火上心头么。

  侄子磨洋工,损失的可都是自己的!想到这些,方清田嘴里又不依不饶的责骂道:“你这吃白食的讨债鬼,还在这里装死!”

  泥人也有三分气性,更何况性格有几分清高傲气的方应物。他这叔父才刚刚见过两面便骂了他数次,平时如何也可想而知。

  当即他毫不客气的反唇相讥道:“叔父说话放尊重些,仔细算起账来,谁欠谁的债还说不好。小侄算来算去,非但不是吃白食,只怕叔父还要倒找小侄几石米!”

  方清田见侄子胆敢没有尊卑上下的还嘴,勃然大怒。旁边几个也要去下田的乡邻见到叔侄在这里对峙,便围上来劝道:“有理讲理,休要伤了亲戚和气!”

  也有人说:“小哥儿,你叔父骂你几句,算得了什么,且忍过罢。你岁数也不小了,不可偷懒好闲惹家中长辈生气。”

  看着人多,估摸着叔父不敢动手,方应物冷笑几声道:“乡亲们都在这里,小辈我要讲一讲理。这八亩田乃是祖父传下,两房从未分割过,算得上是公产。细论起来,田中所出,理当一家一半是也不是?”

  “合该如此,不过你家素来是二房清田老兄种地的,哪有平分的道理。”有人议论道。

  方应物继续说道:“不错!确实都由叔父种地,那么折合起来有一半四亩是你们二房自种,而另一半四亩便等于你租佃了我们长房的!只不过这笔账多年不算而已!

  按照时情,租子是五成,所以应当有四亩地的一半收成作为租子归长房所有。以每亩一石半收成算,论理叔父你每年该给长房三石米粮为租子!”

  听到这里,方清田脸上变了色,周围乡亲也挑不出什么理,默不作声。

  最后方应物理直气壮的总结道:“小侄我每年所食,断断是不够这三石的,叔父反倒还赚了些。所以叔父你口口声声辱骂小侄是吃白食的,有何道理?说得不好听些,小侄在叔父家里白吃白喝也是理所应当,甚至吃的还不够!”

  几位围观的乡亲啧啧称奇,这应物小哥儿今天开了窍么,心思如此灵光,算账也算的如此迅速。

  对四亩水田的一半收成是多少,也就是四乘以一石半再除以二这个高深的算术问题,他竟然短短瞬间、不假思索就得出了结果,实在是令人惊叹!

  如果应物小哥儿再年轻个五岁,便可以当神童报到县里去了,有人如是想道。

  这些道理,方清田还真没想过,向来只觉侄子白吃白喝占他的便宜,却断然忽视了八亩地并非全属于他,至少有一半是长房的。

  而且他还有个想朦朦胧胧占小便宜的心思——反正兄长都当上秀才吃皇粮了,当然应该让着点刨土吃饭的弟弟,谁叫他有出息呢。

  “牙尖嘴利的小崽子!”占小便宜的心思被侄子当众揭破,方清田恼羞成怒起来,脸红脖子粗的撸起袖子就要动粗。

  方应物连忙往人群后面躲闪,这时又有位老人家路过,喝道:“你们成何体统!”方应物望去,却是本家健在的爷爷辈中年纪最长的一个,称作二叔爷的。

  只见二叔爷走了过来,不分青红皂白的对方应物斥责道:“方才我都听得仔细,你小小年纪便目无尊长,想要游手好闲么?我这把年纪还要下田务农,你又有什么做不得的!你们两房本为一家,理当和睦无间,像你这般斤斤计较许多作甚?”

  面对二叔爷不分青红皂白的维护叔父,方应物心中愤愤然,不知他老人家是真糊涂还是假糊涂。只盯着他懒惰有什么用处?难道他看不出问题根本在于,叔父企图把他当成比佃户还便宜的劳动力使用么?

  但不满归不满。方应物却不便顶撞这种管事的老辈,不然此时众目睽睽之下和爷爷辈吵架,传出去有碍自己的形象和名声。

  虽然这叔爷是老糊涂,但也代表了乡村凡人界的规则和秩序,是方家宗族领域里的顶尖存在,方应物这个小字辈无法挑战。除非他具备了打破领域束缚的实力,比如像他父亲那样考中秀才。

  也许村中老头子就是如此水准,方应物感慨道,只能先忍着了。同时他也没忘了自我安慰,自己与这些眼里只有三瓜俩枣的村夫根本不是一个层次的人,何苦没完没了的计较。

  和这些糊涂蛋扯不清,神龙不与凡人共语!所以......还是先下水田插秧罢。

  其他人见状便都散去了,清官难断家务事,这其中的是非曲直,外人能说什么?

  一晃到了夕阳西下时,方应物最终被逼着做了整整半日农活,直累的腰酸腿软。当他拖着疲惫的身子,走到村口时,却遇到了堂弟方应元。

  堂弟是从邻村社学那里回来的,想到这里方应物心里又是说不出的气愤。方应元也晓得堂兄心里块垒,被堂兄目光盯得心里惴惴,也不敢搭话,一溜烟的跑回了家中。

  今天十分疲倦劳累,方应物忍不住上了床先睡了一小觉。再睁开眼时看向窗外,天色微微黑了,此时肚中空空这个问题凸显起来。

  方应物起身下床,出了屋门,在昏暗的光线里却见有个二十六七、相貌平平的“年轻”妇人端着铁锅,在院子中倒掉了刷锅水。

  方应物从记忆中得知,这个倒掉刷锅水的妇人正是婶娘。她回过身来,猛然看见大侄子悄无声息的立在东边屋檐下,黑暗中目光幽幽,当场吓了一跳,连忙端着铁锅低头匆匆进了自家屋内。

  心里有鬼见不得人才会这样!方应物不屑的哂笑道,准备觅食填饱肚子。

  等等......婶娘倒掉的是刷锅水?那就表示锅里的东西已经被吃完了?也就是说,晚饭没了?

  方应物明白了,看来叔父一家子吃晚饭时没有叫上自己,这绝对是叔父对于今天自己胆敢顶撞的报复!

  更何况现在可是青黄不接的春季,有一顿没一顿的,穷人家心思肯定能省一点是一点,能省一碗是一碗。某人自己在饭点睡觉,那就表示他不吃饭了。

  方应物侧头又看向厨房,如果他没看错的话,厨房的门是锁上的,防的是谁简直一目了然。

  方应物的鄙夷笑容突然僵住,顿时气也打不出一处。这是什么鬼日子,一天来连饱饭都混不上!

  以他的涵养,不至于去院中指着西厢房破口大骂,但也忍不住在心里咒骂起来。叔父这家子也够极品了,真真典型的小人物小算盘做派,他们的眼光也就巴掌这么大!活该一辈子受穷!

  方应物认为自己占着理,作为长房代表,理当享受每年三石米粮的待遇,这足够顿顿饱餐的!但此时空占着理毫无用处,叔父一家就是不给他饭吃,秀才遇到兵,他能奈何?

  明明是在自己家中,却好似寄人篱下一般,困居于此为三顿饭发愁,时运也太不济了!韩信还有漂母赠饭,可谁来给他送饭?

  方应物拉不下脸去讨饭吃,简直夏虫不可以语冰!他一赌气回到屋中时,天色已经彻底黑了下来。摸索半天,也寻不到烛火之类的照明物事,不知是今天第几次发出感叹,这生活质量太惨不忍睹!

  很明显,叔父一家打的主意就是要迫使他低头并下田充当壮劳力干农活,用他肯定比招长工或者短工便宜。

  而他对此是坚决抗拒的。一是不愿意被占便宜当近乎免费的老黄牛,二是不想那么累,三是还残余有前世的清高心态。

  在各种胡思乱想中,方应物昏昏沉沉的又睡着了,他今天实在是太累了。
本帖最近评分记录
  • 斯温 金币 -20 1日、2日缺勤未请假! 2013-7-3 10:38

TOP

0
  第四章 特权的威力

  一夜无话,待到天明,方应物起床立在门口朝外看了几眼。西厢叔父家那边紧闭门户,但屋中隐隐约约的却有响动。

  大概他们正在关起门来偷偷吃早饭?方应物不惮以最大的恶意揣测。他甚至可以断定,只要他不去低声下气的求饶,叔父一家肯定不会主动叫自己去吃饭。这都是什么心胸度量的亲戚,委实令人感到腻味。

  难道自己堂堂的高材生,要向这等只会算计几碗米饭的小人物低头屈服?这简直是穿越者之耻!

  面对吃不上饭或者被迫成为血汗农夫的残酷事实,方应物终于暂且抛掉了“燕雀安知鸿鹄之志”的架子,开始考虑一个很现实的问题,怎么把眼前的“燕雀”解决掉。

  现在若不放下身段去和小人物计较,吃饭都成问题,还谈什么其他?正所谓“衣食足而知荣辱,仓禀实而知礼节”。

  他确实有极大兴趣和动力追求上进,亲历那些曾作为上辈子研究资料的帝王将相史。但如果连饭都吃不上,还想那些就是个笑话......

  方应物不信佛,不知道佛家顿悟是什么感觉,但是他现在却觉得自己有种顿悟的感觉。人可以仰望星空,但也要脚踩泥坑,二者缺一不可。

  却说二房叔父方清田在院中活动,正打算再去喊方应物下田务农时,忽然听到东厢房里传出了莫名其妙的几声大笑。这让他忍不住疑神疑鬼起来,大侄子莫不是饿傻了?

  若真如此,那可不好交代了。消失两年的兄长虽然是很容易应付的书呆子,占他点小便宜不会与自己计较,但儿子变傻这种事,换成谁也不会饶了自己的,万一哪天兄长又突然回来的话。

  正想着,方清田便又见大侄子从屋中走了出来,看起来神态正常,又叫他放下了心。便上前督促道:“今日事紧,休要在房中磨蹭,快随我速速动身下田!”

  方应物胸有成竹,闻言也不气不恼,神色平和的拱拱手道:“且慢,不急这半日功夫,小侄有话在要讲。既然叔父长者无道,不仁在先,那小侄也只好不义在后了。”

  “你想说什么?”方清田皱皱眉头,不明白一夜之间侄子怎么像换了个人,让他感到极为陌生。比之昨日那心浮气躁,眼前这平心静气中带着几分冷漠的模样,更令人不安。

  “这世间有的事情,是必须要两方皆同意的,比如合伙;而有些事情,只要一方愿意就可以,比如散伙。”

  方清田大字不识几个,理解能力有限,一时没明白侄子的意思,不耐烦道:“你究竟什么意思?痛痛快快的说清楚,不要绕圈子。”

  “意思很简单,分家!”方应物断然道。

  分家这两个字可谓是釜底抽薪直指要害,方清田脸色瞬间很难看。

  他当然明白得很,八亩地名义上是两家公田,实际上因为兄长常年在外又对家事淡薄,所以一直由他们二房全权打理的,并且享受所有产出,只不过兼顾一下侄子的口食。

  可以说,这是笔他们二房大占便宜的糊涂账。一旦分了家,那就成了亲兄弟明算账,再想占便宜就不好明目张胆的占了。

  想至此,方清田也顾不得去下田干活,瞪眼厉声道:“你这小辈想无法无天么,家业是祖宗传给我和你父亲的!我那兄长都未曾发过话,你又有什么资格提出分家!”

  方应物打定了主意,怎会被故意摆出凶神恶煞姿态的叔父吓住?“父亲留了信,将长房之事委托小侄代理,自然能拿得定主意。至于叔父肯不肯,无关紧要,好比合伙做生意,有一方不肯继续了那自然散伙,何曾有被强逼合伙的道理?”

  兄长留有这个东西?方清田没有想到,平时他根本不会去翻长房屋里那几本破书,又不识字,自然不知道纸笺的事情。

  要说辩论,十个方清田也不是方应物的对手,想动手又担心惹出后患,只能色厉内荏怒道:“随你!你不要后悔就行!”

  随即他的小算盘再次迅速开动,如果分家不可挽回,那也要尽可能得到更多好处。

  分家这种事,按惯例是要寻族中老辈居中协调,直到各方都心服口服为止。再不同意,便只能打官司了。

  上花溪村都是方姓,方应物与叔父要分家,便要去找那二叔爷,在村中也只有他老人家担得起协调重任。

  这二叔爷名讳方知礼,他听了此事,不免唉声叹气几句,心知这是个不好办的事情。

  不好办的原因很简单,两边的要求肯定互相矛盾,最后结果肯定要有一方不满意的,所以几乎注定要落下一场埋怨。想到这里,方知礼推托道:“钱产纠纷,可寻里中老人明断,老夫与尔等皆为亲属,不便厚此薄彼。”

  所谓里中老人,就是官府设在乡村中的民事纠纷解决者,多由乡里之中有威望的老人家担任,俗称乡老。

  乡老虽不是官员,但也是大明最基层组织的重要一员,拥有简单的司法权,并可以随时去面见知县。

  花溪里的乡老在邻村下花溪村中,但方清田却不乐意去找他裁决分家的事,他和这位乡老并不熟,没把握让高高在上的乡老偏袒自己。所以他口口声声一定要方知礼主持。

  既然如此,二叔爷方知礼只好答应下来。方应物对此则是很无所谓,在他眼中由谁裁决都差不多。

  方清田见此心中暗喜。这大侄子虽然变得强硬果断,但对人情世故还是见识的太少,不懂其中玄机。他敢说,二叔的态度一定会倾向于他。

  方知礼确实拿定了主意,按照长幼尊卑的理念,要略微偏向方清田几分。

  道理明摆着,晚辈就该礼让长辈,不然都像方应物这小字辈一样胡闹,那岂不天下大乱了?只要不是偏袒方清田太出格,就算是公道了。即便那方清之相公回来了,也是无话可说的。

  于是方知礼又领着方清田和方应物到了宗祠那里,同时喊了村里十几个骨干人物旁听,为的是做个见证,同时分担自己的压力。

  在宗祠里方应物扫了几眼众人,都是村中熟人,只有一个面生的。八成是外村来走亲戚的,方应物没有在意。

  作为分家发起人,方应物先开了口,当众人面对方知礼道:“我家两房如今各成一脉,家产公私难分。故而小子意欲分家,请二叔爷明断。”

  说罢,又拿出了父亲留下的“委托书”,传递给人群中识字的看,确认无误后,算是证明了自己具备与二叔分家的资格。

  有人高声道:“这简单得很,所有屋舍田产你们两房一人一半,立约为誓即可!快快了结才是正经,我等还要下地插秧去,农时耽误不得!”

  方应物依旧老神在在,很是沉得出气。但方清田却极其不满了,生怕真按照这个法子裁断,连忙对方知礼道:“不可一人一半,我另有细情请二叔主持公道。”

  “你说。”方知礼点点头道。

  方清田随即振振有词道:“当初父亲让兄长一直读书,而我却在家务农。兄长读书考学花销不菲,这些钱都是从我家公中出的,前前后后用去了许多才供应他考中秀才,但我却是一无所得的。莫非这些都不折算进去么?”

  方应物诧异的抬眼看了看叔父,原来他也不是没有准备哪,这里面只怕还有小算盘。

  又听叔父继续说道:“当初我家有十二亩水田,为了兄长读书考试,先后卖掉了四亩。如果不卖田,现在分家的话我该分到六亩。我没有别的要求,只要把这卖出去的四亩都由长房承担,让我分到我该有的六亩就行。”

  根据这个方案,现有八亩田中,二房将分走六亩。长房便只能剩下两亩了。

  方应物算了算,分给自己两亩是断断不行的,无法让自己脱产。也就是说,如果把两亩地租出去,收回的租子还不够自己吃的,除非自己亲自下田种地。

  方应物暗暗冷笑几声,叔父这人,简直把斤斤计较这四个字发挥到了极致啊,这个方案只怕早有预谋了罢,可惜都是用错地方的小聪明,因小失大的小聪明。

  不过方应物仍然不动声色,冷眼旁观二叔爷这个裁决者。

  却见方知礼考虑片刻,在两边之间掂量了几下,这种因为内部矛盾引发的分家,总会有吃亏者。方清田此人有时候比较浑,心胸也不宽,如果让他不满了,以后动辄给自己家里挑事生非,也是桩头疼事。

  相比之下,长房方清之那边毕竟是书生体面,方应物年岁又小,大概不会像方清田那样耍无赖,相对好应付,委屈几分没关系罢?

  换言之,宁得罪君子,不得罪小人。想至此方知礼便道:“所言有几分道理,可以按此照办。秋哥儿以为如何?”

  宗祠堂中其他十几人的目光一起看向方应物,却见他出人意料的闻言灿然一笑,洒脱的对方知礼作揖道:“长辈都做了主,哪还有小子不满的地方,照做就照做罢。”

  所有人都吃了一惊,这方应物居然如此痛快?看着挺聪明的少年人怎的犯起了糊涂?这样的亏说吃就吃了?

  但方应物话头一转,问道:“不过小子也想确认一句,叔父比我多分了四亩地,算是把当初花费在家父身上的钱财追了回来。那么是否可以这样以为,家父的功名从八年前便与叔父毫无关系了?”

  这句问话,让众人摸不到头脑,不知方应物突然提起这这茬作甚。

  但方应物没指望别人回答,径自侃侃而谈道:“朝廷对士子有恩典,生员每年可以免家中钱粮二石,免二丁徭役。家父考中秀才八年来,叔父一直是免钱粮免赋役的罢?这是我们长房对二房的特殊照顾!

  现在小子斗胆代表长房宣告,既然二房收回了花费在功名上的四亩地,那长房从今往后也撤销这个特殊照顾!

  不但撤销今后,还要追回之前的照顾。八年时间叔父家免掉多少钱粮,免了多少徭役,烦请叔父折算成银两还给长房!”

  方应物一言既出,如同奇峰突起,满堂顿时鸦雀无声,这才意识到,虽然同住一个村,但方应物家与他们是有所不同的。

  另一个事主方清则田瞠目结舌,他确实忘了这些,自私自利的人总是习惯性忘掉自己得到的好处。

  前生作为明史研究者,方应物当然深谙大明是一个等级森严、规则严密的社会体系。每一级都有每一级的特权,等级越高特权越大。功名之路,其实就是永不停歇的特权之路,直到你再也无法前进为止。

  秀才虽然是特权阶层的最底层,但其特权威力足以碾压村民了。就凭叔父这点自以为是的小算计,在特权规则面前注定头破血流。

  作为得到授权的特权代理人,如果还降服不了叔父和二叔爷这样的村民,那他方应物趁早跳河算了,留在这个世界也不会有任何前途。


[ 本帖最后由 slasher 于 2013-6-11 01:14 编辑 ]

TOP

0
  第五章 外面的规矩

  穿越以来,方应物第一次为父亲感到骄傲,第一次觉得父亲也不是那么坑儿子,他瞧见叔父的憋屈神色,深感出了一口恶气。

  其后他又暗暗警醒起来,还是要做一个有理想有追求的人啊。征途不是星辰大海也该是蓝天白云,怎能为这点乡间村里的鸡毛蒜皮小事而忘形失态?

  二叔爷方知礼半晌没有做声,他发现堂中局面似乎已由方应物掌握,有失控的危险。但方应物又堂堂正正无可指摘,朝廷制度给予生员的恩典和优待谁敢否认?

  方清田为了多分几亩地,声称不肯负担投资在方清之功名上的钱财,那么拥有功名的长房追回对方清田的庇护,这是理所当然的。世间断然没有不付出只沾光的道理。

  方知礼发现自己这个仲裁者不好再主动表态,只能叹口气对气势渐盛的方应物道:“你说罢,你要二房给你多少补偿?”

  方应物微笑的算道:“如果长房只有两亩地,二房分走六亩,那么先说赋税。一亩地平均算下来,每年夏税是丝一两半,秋粮是二升米,折合成银两约莫一钱,六亩便是六钱,八年就是四两八钱银子,这就是因为免税免掉的总数。

  至于免徭役,按每日二分银子计算,八年怎么也免掉了一百天罢,那就是二两银子。两项加起来,二房差不多应该补给长房总共七两银子。”

  祠堂内众人再次膜拜方神童的数算能力......五体投地就免了,都是他长辈,不可能对他五体投地。

  方清田听到七两这个数字,大怒道:“我没有这些钱!若要命有一条!”

  淳安县一亩水田的时价是六七两银子,如果二房方清田掏出七两银子便能多分两亩地,那绝对是很划算的。

  但问题在于,方清田自家日子紧巴巴的,哪有七两白花花的现银付给方应物?就是用米和绢等实物折合,那也拿不出来。

  别忘了对农家而言,春天是青黄不接的最穷时期,就算熬到了秋收,出去口粮税粮外,一般农家也剩不下多少。

  方应物当然不可能要叔父的命,于是事情又僵持住了。众人便又齐齐看向方知礼,欲等他老人家拿个主意。

  二叔爷方知礼思索片刻,“不如这般,二房让出一亩地,折算为七两银子分给大房。这下两边便扯平了。”照这个方案,二房最终得到五亩田,而大房将得到三亩田。

  方应物瞥了叔父一眼,“念在亲戚之情和二叔爷斡旋的面子,我长房愿意后让一步,只要那三亩地。”

  这个亩数差不过可以保证他的生存和口粮了。当初确实为了父亲的功名卖过两房的公田,二房多分两亩也是应该的。

  况且今天他已经小小教训过叔父了,也没必要再继续死缠烂打,这么多乡邻在此看着,自己还是要讲究些门面功夫。兔子不吃窝边草乃是至理。

  没有得到自己预谋的六亩田地,方清田无可奈何。今天大侄子的老练和果断让他猝不及防,这完全不像是十五岁少年人的行事手法,谁家十五岁少年人就敢于这样当家做主的?

  但方清田仍心有不甘,感到自己吃了亏,心里像针扎般难受得紧。忍不住又对方知礼道:“山间水田有价无市,拿着七两银子也很难买到,其实田比银子值钱。二叔叫我让出一亩未免太便利了些,须得有些其他添头才好。”

  方知礼也对方清田的得寸进尺弄得有些不耐烦,没好气问道:“你要甚添头?”

  “长房要继续帮衬着我免去徭役,如此才算公正。”方清田贪心不足道。

  方应物闻言嗤声道:“既然如此,小侄不要田地了,叔父可以分走六亩,另外还是补给长房银子罢。”

  方清田趁机耍起赖,“银子现下没有,先欠账,日后慢慢还你,难道我还能逃了不成?”

  祠堂内各种议论声音泛起,方清田这耍光棍的表现,实在让人有点看不过眼了。但一般人遇到这样豁出去脸面不要的亲戚,还真没什么办法,打不得骂不得,很多时候都只能吃暗亏。

  方应物虽然没有着急,但也愣了一愣,心里念叨几句你不仁我不义,才道:“叔父要确定想好了,小侄自然无不可。但国有国法家有家规,借债也要按照规矩来。”

  “什么规矩?”

  “首先,要写下合约并画押,免得空口无凭。其次,要按照行情计算利息。据我所知,城里当铺放债的行情是月息三分,叔父你长房的七两债,就按照这个行情利息计算才是公道,不能坏了规矩!”

  上花溪村这些淳朴村民,活动范围不超过十里,又没有经商的人。哪里知道外面钱债利息什么算法什么规矩?不过确实听说过外面借钱算利息的说法,只被方应物言之凿凿唬得一愣一愣,感叹秋哥儿见识真广博。

  方清田一时之间也算不清数目,只能下意识问道:“那是多少利息?”

  方应物随口边算边说道:“七两银子的三分利就是二钱一分,也就是说,如果你下个月还款,需要还七两二钱一分才算还清债务。

  之后便是利滚利,每个月按照三分利增加一些,秋收时约摸一两多的利息,一年后大约就是二三两银子的利息,与本钱合计约摸十两。叔父可要想好了,真打算如此欠下债务?”

  众人不得不继续膜拜方应物的数算功夫,估计现在方应物说一加一等于三也有人信了。但方清田听到这些数字,只觉头大无比。

  他虽然算不清数目,但他凭经验也知道,一家三口的口粮需要四亩地,除此之外的才是收入。照此算来,他每年所得勉强只够利息的,哪里能连本带利还清七两银子债务?

  想至此,方清田不禁气急败坏的叫道:“你欺人太甚!”

  其他人不知为何,轻轻地哄笑起来。这方清田太过于贪心,拼命地想多占便宜,但今天可算是被侄子耍弄惨了,眼下他左也不是右也不是,估计肠子都悔青了。

  只是众亲戚都不明白,那方应物从小在村中长大,并未显出什么才干,怎么一夜之间比之前机敏聪明了十倍?莫非真有突开灵窍的事迹?

  方清田纵然再厚颜,也招架不住如此多同族亲戚哄笑,“我愿割让一亩,抵消这七两银子。”

  方应物讽刺道:“交易的事情,需要你请我愿,这次你是愿意了,但小侄却不愿了。叔父你说一亩抵消七两银子就能算数?小侄还觉得一亩地不值七两,需要拿两亩来换,怎么办?听说外面当铺里规矩,作为抵押物从来都是折半算价的!”

  让出两亩?那岂不成了各占四亩,一半对一半?若是这样可吃大亏了,方清田被侄子的刁钻气的要吐血。

  方知礼看双方越闹越不像话,种种的咳嗽一声,把注意力重新吸引过来,“老夫无能为力了,你们自己去打官司吧!”

  闹到这里到此便散了,众人只当看了一场方清田的笑话,今天他可真是被侄子戏弄的成了村中笑柄。一边议论着一边下田农活去了。

  方应物回到屋中,又为分家的事情考虑再三。自己这边也是急于摆脱琐事纠缠,既然已经出过气了,干脆就此答应三亩五亩的分法?

  如果他这边只分到三亩田,看似很吃亏,其实细算起来并不亏。若父亲方清之身为一等禀生,肯老老实实在县学读书,是能从官府得到补助的。这个补助叫做禀粮,每月六斗,一年下来可相当于五亩田地收入。

  这样一来,就可以视为大房卖了四亩实地,得到价值五亩田的铁饭碗。而现在方应物又从公中分走了三亩实地,折合起来相当于总数八亩田,比二房的五亩田还是大赚了的。

  不过让方应物感慨的是,怎奈这不靠谱的父亲定要借钱出门游学,两年来放着县学禀粮不领,那就真怪不得别人了。

  只能说家门不幸,出了个败家父亲......他心里不由得盘算起来,若村里的事情了结后,一定要想法子去县城。一是看看能否将本该属于父亲的禀粮要一些回来,二是开开眼界,考察一下县城状况。

  如果真能代替父亲从县学要回一些补助,那无论还债也好,糊口也好,手头就宽松了许多。

  不知不觉日上三竿,方应物从沉思中惊醒过来,顿时头晕眼花,从昨晚到现在他可是粒米未进。可是自己屋中是没有食物的,又与叔父翻了脸,还能去哪里吃饭?

  这个迫在眉睫的问题,真真愁死人也,这种山村连个饭馆都不会有的。

  还好天无绝人之路,方应物正打算上山挖些野菜时,忽然听到有人在窗外叫道:“方公子在里面么?”

  方应物探出头去,外面却有三个人。站在前面的一个,就是昨日见过的那邻村王大户家的老家奴,一口一个方公子让他很不适应的那位。

  至于后面有两位,一位正是外貌娇媚其实泼辣的王家小娘子;另一位不认识却见过,就是早晨祠堂分家时,来看热闹的外村陌生人,身材矮胖,年纪约莫四十余岁,不知找自己有何贵干。

  小美人也好,陌生人也好,方应物都没去太过于注意,他目光却被老家奴牢牢地吸引了。因为此人手里提着一具足足三层的大食盒,在当前这比什么都诱惑人。

  “听说你没饭吃了,奴家特意来给你送饭。”王小娘子很开心的说。

  “多谢。”方应物心不在焉,注意力都在摆放食物的老家奴那里。

  “你今日早晨的事情奴家都听说了,你什么时候变得能掐会算了,而且有些话很有道理啊。”王小娘子热忱的搭话说:“你从来没出过门吧?你怎么知道外面当铺放债的规矩都是月息三分利?连奴家父亲都不清楚这些呢,我三叔说,附近有你这种见识的人很少。”

  得到美人奉承,方应物略带小小得意,随口答道:“这就是秀才不出门,便知天下事,胸中自有韬略。”

  王小娘子恍然大悟,粉脸现出兴奋神色,“照此说,我家看在交情份上从来没给你算过这些,是不是坏了规矩?两年前你父亲借了三十两,按照月息三分,到现在是多少了?你给算算是否超过五十两了?”

  方应物闻言欲哭无泪,这简直叫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自己才是本村头号欠债大户,在这淳朴的山村中带动起高利贷的商业化风气,其实最倒霉的是自己啊。

TOP

0
  第六章 请借县志一阅

  王小娘子得意洋洋,眉梢高高挑起,很以刁难住方应物为乐。其实在她心中,方家无论欠三十两也好五十两也好,区别不大,只是图个口舌痛快。反正他都是还不起的,最后只能以身还债。

  方应物稍稍远离她几步,这小妞美则美矣,绝对招惹不得,一不当心就要永坠沉沦了。

  随即他“义正词严”的驳斥道:“人无信则不立,所以规矩大不过约定!当初家父如何写的欠条,就如何还债,没有你这样中途自行加利的道理!”

  这很不解风情的顶撞,让王小娘子感到大失颜面。只是开个玩笑而已,又不是真要加利息,她心里委屈极了,怒气冲冲道:“反正一个月后就是欠债到期的时候!你好自为之!”

  说罢,王小娘子招呼了老家奴,这便走人了。

  秀色不可餐。留下了食物就好......方应物目光重新回到桌上的碗碟,如今他可没有“不是嗟来之食”的勇气,关注食物更重于女人。

  但此时桌子边上还站着别人,正是随同王家小娘子前来的中年人,不过神色尴尬的很。

  方应物猜出几分,此人与自己并不相识,这次估计是想来拜访自己,所以要让王家小娘子在中间引见。但中间人还没完成任务就跑路了,他留在这里能不尴尬么。

  方应物勉强打起精神,拱拱手见礼道:“阁下怎么称呼?”

  “敝姓王,乃邻村中花溪村的人。”那中年人还礼道。

  方应物疑惑的问:“阁下与王大户王员外怎么称呼?”

  “乃族中堂兄弟也”

  “原来是王叔,请入席。”方应物延请道。花溪上中下三村各有不同姓氏,多有姻亲往来,叫一声王叔也算合适。

  没有凳子,桌子被抬到了床边,两人坐在床沿上边吃边谈。

  原来这中年人名唤王魁,平常并不在家务农,而是在县城中与人合伙,经营一家小小的杂货铺,算是比小商贩稍强一些的小坐商。

  今日早晨他到上花溪村走亲戚。恰好听到方秀才家儿子与叔父闹分家,因为他知道堂侄女与方应物之间纠葛,当即对此事起了兴趣,便去祠堂里围观了过程。

  方应物不清楚王魁前来拜访为的是什么,不过他知道这些食物必然是王魁送来的,王家小娘子并不像是这般细心的人。

  王魁的见识,比周围普通山乡村民还是多了一些,说起县内事情头头是道,甚至对邻境的掌故也有所耳闻。“淳安县地处浙西偏远之处,再向西边就是南直隶的徽州府了,想必贤侄也是听说过的。近些年来,那边风气与从前可是有所不相同了。”

  原来淳安县西边就出了省界啊,方应物闻言问道:“什么不同?”

  王魁感慨道:“徽州府里有不少百姓出外行商,而且近些年人数越发的多了,风气愈演愈烈,听说一连几年不回乡的都有。”

  方应物登时反应过来了,王魁说的这些人,敢情就是史上大名鼎鼎的徽商。但他也知道,在当今这成化年间,还没有到徽商的全盛时候,最多算是萌芽期。

  要知道,大明立国才刚一百来年,重农抑商的风气也才刚刚有所松动,但以后商业会兴旺起来的。方应物随口断言道:“彼辈大有前途,一百年后当独占江南商帮鳌头。”

  王魁听到这句话,觉得有点夸大其词,太言过其实了。但也能听出方应物的看好意思,于是试探道:“方家贤侄以为商贾之业如何?”

  方应物想了想,答道:“无农不稳,无商不富。”

  “无商不富说得好!贤侄有没有兴趣与我合伙?”王魁接过话头道。

  从商?那可不是他想要的未来。方应物想也不想的推脱道:“我家徒四壁,身无余财,无法与王叔合伙。”

  王魁热切的邀请道:“合伙不是只有出本钱的方式,出人也可以,只要你肯出力,自然可以得到部分身股。以你的人才,困居村中是委屈了,何不外出闯荡一番?

  更何况贤侄确实有这方面的才华,不然我也不会上门相邀。今日在祠堂中,贤侄谈利算数信口拈来,口才便利心思灵敏,叹为观止。

  而且应付你叔父时,先诱使他现丑,然后气定神闲的反击,也颇显手段,连当铺取利行情都晓得,真是绝好的帮伙人选。本乡出了贤侄这等人物,我怎能错过?”

  对王魁的诚意,方应物是相信的,这年头出门经商需要用到人手时,谁不拉几个同乡同族的人干?只有这样才可靠放心,这也是一个个地域性商帮兴起的原因。

  如果身处嘉靖万历朝,方应物说不定就答应了,但现在不行。他熟读明史材料,自然知道一些社会发展进程。

  几十年后商业风气兴起时,半儒半商算是个时尚的事儿,但是成化朝社会风气虽然已经开始松动,不过仍在嬗变过程中,远没有一百多年后那么开放。当下士子经商还是很非主流的事情,想做读书人就不要经商,会被鄙视和排斥的。

  王魁以为方应物有赚不了钱的顾虑,解释商机道:“贤侄莫不是担心赚不了钱?且听我一言,我们淳安县虽然地处偏僻,县境内山陵密布,道路不通,但是水流也很多。这里地处新安江上游,下游直通钱塘江到杭州府,距离不过三百里而已,行船极其便利,运货往来其实不难。

  邻境徽州府那边都是贩运茶叶木材出境,获利甚丰,我们这里一样有茶叶和木材,难道不能效仿么?起码运到杭州府不成问题。”

  对王魁的分析,方应物也是赞同的。虽然他对本县情况不是很明白,毕竟上辈子研究明史更多的是宏观方面,不可能把所有地方志都看过,特别是淳安县这种不出名的小县。

  但方应物听得出,王魁所言很有道理。山中有特产,同时与杭州府这种大都会之间水路便利,这就是最大的商机所在了。

  这王魁摆出了如此大的诚意,方应物眼见虚晃不开,只得如实答道:“实不相瞒,我欲效仿家父,走那功名之路,所以王叔的好意只能心领了!如若将来功不成名不就,说不得还要指望王叔给几碗饭吃。”

  王魁猜来猜去,就没猜到方应物打算去考功名,吃惊道:“贤侄意欲投身举业?”

  见那王魁一副不能置信的表情,方应物很是不爽,心中的傲气又被触动了。这明摆着就是认为他不可能在这条道路上出头,也太小瞧人了。便反问道:“怎么?王叔以为不可?”

  王魁皱眉挠挠头,这个问题不好正面回答,所以旁敲侧击道:“贤侄不是不可以,但不知贤侄可否考虑过,这功名之路充满艰难险阻。其实等于一种豪赌,有钱人家不惜本钱固然无所谓。但不富裕的人家如果过于执着于此,很容易就血本无归,穷困潦倒。”

  王魁所言,方应物岂能不知?不过他还没想得太长远,他的短期目标只是混个秀才身份而已,然后再观望下一步如何。

  方应物不是凭空幻想,他也有他的把握。首先这辈子上了七年社学,接受了比较完整的古典教育,在社学里算是相对出色的一个;其次前生的记忆和见识还在。两者结合,起码具备了冲击秀才的可能性。

  当然他最大的把握还在于周围这个“得天独厚”的环境。他在前世乃是饱读各种史料的人,他知道在明代有很多交通闭塞的穷困山区县,不但人烟稀少,而且文化教育极其落后,而他的机会就在这里面。

  在这种地方,读书能读出头的人才真心稀少,甚至只要能写能写几句通顺文章,往往就会被地方官拉进县学成为生员秀才。虽然严格来说,程序往往很不规范,但教化一项关系到地方官的政绩,也就顾不得那么多了。

  据方应物观察,他身处的这个地方也是在崇山峻岭里的,大概就是上述这种生员录取率很高的情况。可以说,这就是方应物目前最大的底气或者说信念了!

  如果他身处苏州、吉安这种最著名的科举强府,初级县试都有数千人报考的地方,他早就没信心了。那些地方真是千军万马独木桥,县学最终录取率常年低于百分之一,他凭什么和别人拼关系和文才?趁早另谋他路去罢。

  但淳安县只是个山区小县,教育水平只怕连正常的县州都比不上。所以对于考秀才,方应物已经下了决心,无论如何必须去试试看,闯一闯那县试、府试、院试三关,不然这辈子都不会甘心的。

  若真能考中秀才,这辈子的路就非常好走了。就算不能中举人,也可以做很多事,比如抄袭诗词士林扬名;比如熬资历成为老贡生,去国子监读书选官;比如依仗士子身份包揽词讼收取好处......

  王魁摇摇头,仿佛看到了误入迷途的人,对方应物诚恳说:“贤侄听我一句劝,虽然只是秀才,但也是千难万险,你父亲当年废寝忘食的用功,然后再加上缴天之幸才得以进学,就这还折损了部分家业。你万万不可过于执迷不悟,在这上头孤注一掷荒废了自家生计。”

  方应物觉得王魁的话不对头,简直是门缝里看人,把人看扁了。别人是别人,但他可不是一般人!

  他两世为人接受过七年古典教育、九年义务教育、三年高中教育、六年大学教育,具有明代政治史、社会史专精的明史专家!

  虽然术业有专攻,他不是最擅长写八股、考科举的,肯定无法与全国顶尖的科举精英去竞争席位,但在这种山区小县考个秀才总该不难罢。

  方应物遂傲然道:“不瞒王叔,放到文风鼎盛的大地方不敢说,在本县我对进学还是有六七成把握的,值得去试试看。”

  他竟然敢说有六七成的把握?王魁听到后瞠目结舌,极度震惊道:“贤侄豪气干云,绝非池中之物也!壮哉,壮哉!”

  方应物有些不可思议,这王魁的反应似乎有些过度了。

  又见王魁抚须感叹道:“想我淳安县自李唐以来,科举鼎盛,人才辈出。我看过县志记载,历代至今出过二百名进士。

  仅国朝定鼎以来,我淳安县就出过三十名进士,特别是自永乐朝起,几乎每榜都有两三名我淳安籍的进士。

  而且现今当朝首辅商辂也是我们淳安县仁寿乡芝山人,在正统年间连中三元,更为吾县荣耀!

  可那都是别的几个乡的,我们花溪两岸从未出过文魁。贤侄的勇气和胆量实在让我钦佩!可惜此处无有好酒,否则当浮一大白为贤侄功名之路壮行!”

  二百?三十?每榜两三个?几滴汗水悄然的从方应物的额头渗了出来,他的心在流泪......

  他居然不知道,淳安这样的山区小县,应该是教育文化很落后的,怎么会这样恐怖加变态?这不科学啊,让不掌握情况的他彻底判断失误了。

  连中三元的商辂大神他是知道的,可忽略了商辂也是淳安人哪。

  可叹方应物虽然精通明史,但也不可能穷尽浩如烟海的所有地方史志。过于自信的他,却没料到事物既有普遍性也有特殊性,而他所在的淳安县就是比较特殊的一个......

  同时今生记忆支离破碎,住在深山村中见识也很狭窄,实在缺乏有关信息。

  此时方应物已经木然的没有思维能力了,只想不顾体面的骂大街。

  他以为开启的是容易模式,谁知是最困难模式;他以为用投胎到了鹤立鸡群的地方,谁知这默默无闻的不起眼小县居然是超级死亡之组。

  开什么玩笑,全国每榜进士不过两三百人,每次都能有两三个淳安县的,这是什么比例?这是什么教育水准?

  难怪王魁十分不看好自己去走功名之路,并非求瞧不起自己,而是县内的科举竞争已经是激烈到了惨无人道的地步,出头成神的概率确实太低了,偏偏自己一时气盛放出了六七成把握的大话。

  县里若都是随便就能考中进士的读书人,那自己号称六七成考中秀才的把握,简直就是坐井之蛙、狂妄自大。

  前途暗淡呐......方应物呆呆的坐在床沿,半晌无语。手中筷子不知不觉从手里掉了出来,恰好此时天上响起了一声春雷。

  “正好好说话,怎么掉了筷子?”王魁奇怪的问道。

  方应物擦了擦汗,“迅雷不及掩耳,受了惊动。”

  王魁更惊讶了,“你这样无畏的壮士,也害怕打雷?”

  方应物没继续谈论打雷话题,强撑住场面道:“低调,低调,关于我的事情不要传出去。先请借县志一阅。”

  “哦,贤侄是想低调扮猪吃虎,以收一鸣惊人之效么,我很期待贤侄震惊全县的那一天啊。”王魁若有所悟道。

TOP

0
  第七章 你不出面谁出面?

  大明浙西淳安县,根据官府籍册上登记,该县三围是户万余、口四万余、田两千六百顷。从哪个角度看,都算是不折不扣的偏僻山区小县,让“熟读史料”的方应物身临其境时,产生“这里好混”的预判情有可原。

  但与此同时,淳安县确实也是个不折不扣的科举强县,不过士子都是集中出在一批书香世家里的。这些大家族世世代代的把持住教育资源,培养出一代又一代的考试强人。

  据王魁介绍,本县科举人才主要出自九家,当之无愧第一家是县东云村的吴家,本县一成的有功名之人出自这里。其余是县西蜀阜徐家洪家,县北文昌村何家、富山村方家,县东南的赋溪方家和王家,县东北进贤溪的方家,县境最东的锦溪洪家,县城西门外的慈溪胡家。

  方应物瞪着眼聆耳细听,先后听到了三个方家,真不愧是淳安县第一大姓。可惜那些方家与上花溪村方家没什么实际关系了,彼方家非此方家也。

  他们花溪和本县其他几百个村子一样,日常生活只有种田交税服役,平平淡淡。偶然也会出人才,但属于基因突变,比如花溪到现在出过的最大人才就是方应物的父亲方清之方相公。

  最后王魁叹道:“县中功名多年来大都出自这些世族,不在其门墙之内的很难进入县学,除非确实天资卓越,或者得到诸位大老爷们的赏识。最有名的便是当朝宰辅商阁老,出自寒门却能三元及第,新竖起了县南商家的名声。”

  方应物和王魁闲谈了一下午,直到日头偏西才告辞而去。临别前,王魁对方应物赞道:“贤侄不愧是方相公之子,志气远迈常人,毅然有乃父之风,我看好你!”

  实际上是吹牛皮,却被解读为志气可嘉,方应物暗暗苦笑。这一刻,他发现父亲在自己心中的形象陡然高大威猛起来,再也不敢对父亲有什么怨气和小瞧了。

  普通农家子弟能在本县这“死亡之组”杀出一条血路,获得宝贵的秀才功名,这其中要付出多少心血,简直难以想象。

  不疯魔不成活啊,若没有这种全身心投入的精神,父亲他又怎么可能出人头地,为家里搏回一个秀才?他们花溪方家可从来没有什么人文传统,也没有士林和官场上的臂助。

  不过秀才虽然有了一定体面和特权,但与官宦之间还有很深的鸿沟要跨过,这是摆在父亲面前的难题,想必也是父亲拼命读书求学的原因。

  现在自己呢?方应物长叹一口气,念叨起一句上辈子非常耳熟的话——新人难出头啊!

  但方应物从来就不是一个轻易认命的人,不然上辈子以孤儿身世也不会奋发刻苦的考上名校。这辈子大话都吹出去了,说什么也要闯一闯。

  通过今天与王魁的闲谈,方应物发现蜗居在这闭塞的小山村中真不行,必须要走出去开开眼界。否则只靠肚子里的“史料”去想象,很容易再闹出坐井观天的笑话。

  当然,虽然方应物已经险些闹笑话,但他不会承认这是自己内心优越感太强的原因。

  回到院中,却看见叔父抓耳挠腮的正在转圈子,显然是着急了。

  方应物略一思忖,便明白了叔父的心理。只要分家分不清楚,叔父就没法干农活去,谁知道那块地明天还是不是属于自己的?

  当然这种尴尬局面对于方应物来说也一样,但是方应物却是一个人吃饱全家不饿,而且最差还有卖身去王大户家这个选项。而拖家带口的叔父方清田就不同了,真的拖不起时间,荒废了这几天农时就肯定全家挨饿。

  事情到了这个地步,给叔父的教训也够了,再折腾下去就坏自己名声。方应物便以胜利者的姿态对叔父叫道:“分给你们二房五亩地好了,若是同意明天就去找二叔爷立了约!”

  一夜无话,待到次日,方应物和叔父再次一起去找到二叔爷,请他老人家做见证人,两房立约分家。就照昨日约定的,屋舍一边一半,田地大房三亩,二房五亩。

  方应物拿到画了押的一纸文书,家务纠纷可算暂时告一段落。却瞥见叔父仍然在旁边逡巡不去,便心知肚明了,这叔父肯定有租种自己手里三亩地的想法。

  但方应物不会把田地租给他的。一来实在看不上叔父的秉性,不想有什么经济往来,免得到时自寻烦恼,鬼知道他会不会仗恃长辈身份故意拖欠地租?

  二来可不想被看做烂好人。辛辛苦苦分了家,若最后还把田地租给二房,那看在别人眼里自己也太软弱好欺负了。绝对不能让别人产生如此印象,不然谁都想来占小便宜了。

  所以方应物决然无视了叔父,但他又不想亲自下田,便很快把招租的消息放了出去。如此每年三亩地大约可以收两石两三斗的租子,够他一人吃饱饭了,反正他家的地不用交税。

  村子不大,任何消息都传得很快。有一些人家田地不够种,自然对租种方应物这三亩田很心动。但他们也都知道,方清田还想继续种这些地,于是便又犹豫了。

  即便是在这偏僻山村中,人际关系也是个很微妙的问题,为了租三亩地冒着得罪小人的风险值不值得?很需要仔细考虑。

  当日下午,等不到别人来租地,方应物又放出了消息,“我家可以免两个亲属徭役,除我外尚有一个缺额,同时我家可以免二石田税,额度根本用不完,还剩有相当于一石七斗米粮的空额。今后谁租我家的田地,就能以我家亲属兼佃户的名义享受以上两项朝廷优惠!”

  傍晚时分,方应物便成了香饽饽,被热情的同族叔伯们包围了,挤满了他的房间里。

  最终议定,三亩地被切成小豆腐块租给了四个亲戚,这四个人中,一个得到了今年免役名额,另外三个则瓜分了一石七斗的免税指标。

  但很异乎寻常的是,地租高达七成,不过众人很心甘情愿。

  因为方应物将朝廷赐予他们家免税二石的指标,除去自留的三斗外,全部分解给了几家亲戚。并经过方应物眼花缭乱如同天书的精确测算,才得出了七成地租这个对双方都最有利的分成方式。

  双方利益可谓得到了最大化。几家亲戚挂上了佃户名义租来三亩地,每亩地多给方应物三斗地租,却能换来免税六斗,瞎子都能看出是很划算的。对了,几家还要轮流管方应物的饭。

  简而言之,就是方应物将免税指标转让给别人,而受益者则付给方应物半数利润为报酬。但这种行为是比较灰色的,属于钻制度空子行为,为此大明朝廷少了一个劳动力和一石七斗的税。

  这让叔父方清田气的牙痒痒,当初他怎么就没想到这样经营免税指标?白白让因为用不完而多余的免税指标浪费了八年。

  如果说还有什么后果的话,那就是这次分家也让全村乡亲对方应物刮目相看。不要说这件事小,在寻常百姓生活中,分家已经是最大事情之一了,而且很容易纠缠不清。

  从一开始处于弱势时翻手压服叔父,一直到最后与乡亲们瓜分朝廷恩典、利益均沾,方应物表现出的手段和干练,以及出口成算的精明强干,都给了乡亲很深刻的印象。

  众人只觉得秋哥儿不愧是秀才相公家的儿子,小小年纪便天赋异禀,不同于他们这些庄户人啊。有见识、有主意、会办事、能办事,绝对是本村出挑的人物!

  对于乡邻的吹捧,方应物一笑置之,折服几个闭塞山乡里的村夫村妇,真没什么可得意的。

  完成了分家和出租田地的事情,方应物彻底放松下来,安安心心睡了一个好觉。第二天上午,他优哉游哉的围绕村庄转了一圈,同时去邻村王魁那里把最新版本的县志借来了。

  他计划看完这本县志后,就去一趟县城。一方面试着找县学讨要属于父亲的禀粮,能要到多少算多少;另一方面是顺便实地考察风土人情,为将来做准备。

  午后又小睡了一会儿,方应物看看天气很好,便打算在外面院中读书。当他走到院子里时,却发现有七八个乡亲堵在大门口那边。

  堵门的乡亲们看到方应物出来,七嘴八舌的叫道:“小相公,不好了!”

  “诸位叔伯,有什么事?”方应物迎上去问道。

  乡亲们答道:“县里来了几个衙役,在村里抓人,霸道得很,我等请小相公去看看!”

  方应物差点脱口而出,衙役来捉拿人,那你们找我干什么,和我有什么关系?但强行忍住,“叔伯们需要我作甚?”

  众人纷纷理所当然的表示:“小相公你是有大本事的人,村里遭了事情,你不出面谁出面?”

  方应物突然明白了,这些位于底层的村民或许没有大智慧,但永远不缺生存的小聪明。

  说难听点,就是把自己高高的捧起,同时推出去解决麻烦,比如眼下这个县衙衙役跑到村里来捉人的麻烦。这就是底层百姓习惯成自然的生存智慧。

  他们遇到事情,总是想找一个能包办的头人,没有领头人就不知道怎么办事了,为此他们宁可受些委屈。

  当然,被找的一般不是大户就是缙绅,上花溪这个小村却没有这两种,辈分最大的二叔爷也是个老糊涂。恰好自己最近表现的很抢眼,像是个管用的人物,又是堂堂秀才相公的儿子,所以他们就找上自己去出面。

  几千年来,老百姓都是这么过来的。当然也有遇人不淑时候,例如头领登高一呼、稀里糊涂被拉着造了反的事情很不少。

  即使看破又怎样?乡亲们都以为这是看得起自己,所以才把希望寄托在他身上,既然你有本事,你不出面谁出面?办不成是能力问题,办不办是态度问题。

  若是不闻不问装聋作哑,只怕以后在村里不好见人。方应物哭笑不得,这不是强迫他承担责任,并赶鸭子上架么?

  这年头和二十一世纪的最大的差别,就在于这人心观念上面。他算是深切体会到了,鹤立鸡群的另一层含义就是木秀于林,这个坑还是自己挖的。

  县衙胥役之徒,常常都是凶狠刁钻欺压良善的人物,不知自己能否应付的了。

TOP

0
  第八章 中二少年抗差记

  在乡邻们的簇拥下,方应物来到了村中,果然远远地望见村口有几个不速之客喧哗,有手持棍棒的,有手拿牛皮绳的,个个凶神恶煞盛气凌人。二叔爷也在那里,正卑躬屈膝的说些什么。

  走得近些,便听到对方领头衙役不耐烦的推了一把二叔爷,大喝道:“你这老儿好不晓事,真当爷爷手中家什是吃素的么!

  皇粮国税,谁人欠得,父母大老爷如今要修学宫、仓库,哪里不用钱?你们上花溪村去年秋粮有七户拖欠,今天若不完纳钱粮,少不得要请事主往县里走一遭,戴枷示众三日以儆效尤!”

  这衙役约莫三四十年纪,生的五大三粗,脸黑须长,边说话还边东张西望。方应物被村民簇拥而来,煞是醒目,所以他看到了这衙役的同时,这衙役也看到了他。

  却说方应物这几天所见的大都是村民,除了农民还是农民,要么就是王小娘子这不合规矩的女人。难得现在看到些不同身份的人物,新鲜感十足。

  这就是那经常在史料和小说笔记中出现,并充当反面角色和大明底层社会一大害的胥役之徒?方应物饶有兴趣的仔细打量起来。

  眼前此人头戴平顶方巾,帽檐插着羽毛,身着箭袖青衣,腰缠红裹。果然和史料上所描述的明代衙役服饰一模一样哪,方应物点点头想道。

  再看这位衙役身边还有四五个人,穿戴不一,各持家伙,唯衙役马首是瞻。根据研究经验,方应物判断出这四五个人就是所谓的帮役,也叫白役,用上辈子的说法就是坏事无所不能的临时工,而那位服色鲜明的人则就是在编人员了。

  此时作为熟读史料、专精明代政治史、制度史、社会史的高材生,方应物出于职业习惯的考据癖得到了轻微满足,而且平生所学终于发挥了用处,顿时心理产生了莫名的愉悦感。

  在上辈子,方专家的这些职业专精就是屠龙之术,连古装剧顾问都当不上,古装剧也从来不需要这么头脑明白的顾问。或许穿越到这个时代,对他而言确实是一件能实现个人价值的好事情。至少,现在就熟练利用潜规则摆平了小家子气的叔父,收服了本村人心。

  殊不知方应物的神态落入了被研究对象,也就是淳安县县衙正役谭公道眼里,却是另一种感想了。

  要挑出这世上最善于对别人察言观色的职业,胥吏肯定是强力候选。今日到上花溪村的衙役是县衙快班的谭公道,他已经干了十三年,接触过各种各样的人物,自诩也是个有眼力的了。

  不过谭公道偶然瞥见走到身前的方应物,细细打量过后却产生了奇怪的感觉,确实是前所未有的奇怪感觉。

  这个少年人站在一群村民里十分与众不同,气质很独特,既不是士子的狂放狷介,更不是小民的胆小懦弱,而是看透世事的讥诮,或者说是俯视众生的冷漠。

  虽然这个少年掩饰的很好,但是在与自己对视的刹那间,还是流露出了几许“你不过是蝼蚁”的神色。

  他似乎并不是活生生的人,同时也没把别人当有血有肉的活人看。怎么像是修道有成的方外神仙?谭公道心里嘀咕道。他可以肯定,眼前这个年轻人并没有敢把他谭公道当蝼蚁的力量。

  因为之前他打听过,上花溪村里并没有权贵士绅人家,所以也不可能有能抵抗自己的人物。但这个既非出自达官贵人之家、又手无缚鸡之力少年人是从哪来的清高自傲的心境?

  也许是自己想多了,谭公道又忍不住自嘲了几句。真是江湖越老胆子越小,这大概只不过是不经世事少年人的无知无畏罢了,而且还是认真读过书却读傻的。

  正因为不明世道人心的险恶,又读书读得自以为是。所以他才敢如此轻蔑县衙公差,却险些将自己唬住。自己作为老资格无良衙役,一巴掌能拍死十个这样的无知少年!

  如果谭公道是二十一世纪网民,八成还要感慨一句——人不中二枉少年。其实同村的乡亲们也能感觉秋哥儿与从前不同,只是见识太低说不上什么来,也描述不出感觉。

  二叔爷见到方应物过来,好像看到了唯一的救命稻草,这个侄孙能说会道精通事理,肯定比他强。便病急乱投医的迎上去对方应物道:

  “去年秋季村里收成不好,有几家拖欠了一点钱粮。县衙派下人来催讨了,那位谭爷说,今天若不交上,误了父母大老爷的大事,便要拿人去县里枷号示众。你也知道,眼下这时候哪里能补的上?而且人去了县里就要耽误农时。”

  后面有个帮役大叫:“老头儿,若识相的就让那几家自己出来,跟了我们去县里,否则让我等破门入户,坏了家里女眷器物,大家面上都不好看!”

  听了二叔爷的话,方应物心头闪过一丝疑云,县衙怎么会在这个时候催讨去年拖欠的秋粮?这不符合他的研究经验。

  方应物上前对谭公道说:“这位差爷请了,小可家父乃县学禀膳生员方清之。今日在家读书听得外头人声搅扰,方才得知差爷到蔽乡来,不知差爷可持有官府牌票?”

  原来是那出门两年的方秀才的儿子,难怪如此书呆子气......谭公道当然明白花溪村的情形,不然他也不敢如此横行霸道。一边想着,他从怀中掏出一张纸,亮给方应物看。

  这就是牌票?方应物瞪大了眼睛仔细看。所谓牌票,是衙门发给衙役的执法凭证,一事一票,事毕销毁。

  从理论上,衙役没有牌票是不许下乡扰民的,否则被打死都没地说理。不是开玩笑,这种可能性是存在的,毕竟从身份上衙役是列于四民之外的贱籍。

  牌票是所有衙役都梦寐以求的东西,是他们可以合法敲诈勒索的凭证,别看衙役在无权无势的平民面前耀武扬威,但为了能领到办事牌票一样要去委屈求人。

  牌票是种纸质东西,又是事毕销毁的,所以后世留存很罕见,至少方应物搞研究时没有见过。这次见到了一张真实物品,顿时考据癖又发作了,盯着牌票翻来覆去的察看,嘴里啧啧作响。上面有事项、期限、姓名以及必不可少的鲜红的知县大印。

  谭公道疑惑不已,此人莫不是头脑有毛病?方才看自己像蝼蚁,现在捧着张破牌票当个宝,这又不是传说中的银票!虽然对衙役而言,有时候牌票确实也可以当银票。

  老江湖心里没来由的急躁起来,一把牌票夺了回来,却冷不丁听到方应物很熟稔的问:“差爷为了这玩意儿,不少花钱罢?”

  “费了我五钱银......”谭公道刚夺回牌票,用力过了度,正担心撕坏,一时分心之下信口答出,随即他反应了过来,大怒道:“不与你罗唣!”

  “原来催讨欠税牌票的行情是五钱银子么?”方应物若有所思,这都是珍贵的一手研究素材啊。

  如果这个少年不是一等禀膳生员家的儿子,谭公道早就一巴掌打过去了,真当“无罪也该杀”的衙役是吃素的?

  只是他顾忌到读书人背景才忍住了动粗。淳安县里读书人可不好惹,说不定哪个书呆子过几天就摇身一变,成了国家栋梁,或者同窗摇身一变,成了国家栋梁,或者同窗的好友摇身一变...

  不再搭理方应物,谭公道又喝令手下,“不要在这里磨蹭了,速速按名拿人!谁敢阻拦就是抗差,有逃走的回报县衙按逃户处理!”

  五名帮役齐声大喝道:“遵命!”将手里家什挥舞的哗哗作响,周围村民都变了色,有几个当事人如同筛糠般颤抖。

  二叔爷眼见连方相公家的神童方应物出来也是无所作为,心里微微失望,神童只能用于内战,外战却是外行啊。只得无奈叫道:“差爷慢着!天色已是晌午,村中备下酒席,若差爷不嫌简陋先请歇息饱餐,另有心意孝敬。”

  谭公道笑了,这才是老成的人物,旁边那个出头的少年人简直不知所谓。他可不是真催讨欠税来的,所图的不就是这点心意么。

  方应物冷眼旁观,耳中传来乡亲们细细碎碎的议论声。“家里青黄不接,别说钱财,哪里有东西去孝敬他们?”“不如把女儿卖给邻村王大户去?不知这来得及么?”“但愿他能收,若是不收便只能卖田了。”

  怜我世人、忧患实多啊,方应物叹口气。挺身而出,拦在了正打算向村内行去的谭公道,“差爷暂且停步!我家中有一封家父写给父母大老爷的禀帖,等我去了县城,将帖子送与大老爷后,再做论处如何?今天请差爷等人先回去。”

  父母大老爷,就指的是知县。平头百姓一般没资格私下里面见知县的,只能投呈文上公堂;而生员秀才作为士子,却是有资格向知县投禀帖求见,所以方应物才会说“家父写给父母大老爷的禀帖”。

  让我等回去?大老远来了这么一趟,什么也不干就回去?这个不通世事的无知少年,一而再再而三的捣乱,老牌不良衙役谭公道已经忍了很久了,对他看自己像看蝼蚁的轻蔑眼神也不爽很久了。

  这个世道不是你想怎样便怎样的,别人更不会迁就你的!最讨厌这种不懂事却总是胡乱出头的小屁孩了!

  谭公道当即发作起来,劈手揪住方应物衣领,厉声呵斥道:“你这小崽胆敢三番五次抗差么!看你父亲身份,不与你计较,如今却越发放肆了,那禀帖是你父亲的又不是你的,真以为不敢动你么!左右给我拿下捆起来,让你知道抗差的厉害!”

TOP

0
  第九章 感谢你

  方应物虽被粗暴的抓住衣领,但仍气定神闲,嘴角又露出了讥讽的笑意。从容道:“差爷这样大吼大叫,只会暴露你胆怯和虚弱的内心,因为你不得不靠虚张声势来掩饰!”

  这话让谭公道感到很刺耳,越发恼怒,甩手把方应物扔给手下,咆哮道:“犹自不知死活的少年人,也不怕风大闪了舌头,大爷我倒要看看你的骨头是什么做的!吊起来打!”

  方应物依旧无所畏惧,连声哈哈大笑。周围乡亲们颇为担忧的为他捏了一把汗,没想到方家小相公居然嘴硬到这个地步,绝对劣势下也要与官差连连叫板,真是输人不输阵。他不知道对抗官府的后果么?

  二叔爷眼见今日事情不得善了,老脸成了苦瓜样子。暗悔一开始把希望寄托在方应物身上个绝大错误,不但没解决事情,还把事情弄得更糟。这下一来,今日送给几位差爷的好处只怕要加倍了。

  正当两个帮役按住方应物,要使牛皮绳捆住,却听方应物大喝一声,疾言厉色的斥道:“你们这些衙门匪类,拿假冒牌票招摇撞骗,真道这朗朗青天可欺吗!”

  假票?一言既出,宛如霹雳,四周皆惊。谭公道和他的手下们也脸色微变,牌票的真假,他们当然是心知肚明的。

  如果这张牌票是假的,那性质可就不一样了。有牌票的衙役才算是官差,没牌票就没有授权,只能算是私人作恶。

  方应物趁着众人都愣了一愣时,挣脱身边帮役,回到了村民这边,随即振臂高呼:“我有十足把握认定是假牌票!乡亲们听我一言,先围上去,免得跑了恶人。”

  虽然上花溪村村民心里仍然对官差有畏惧感,但潜意识里都希望方应物所言是真的,不由自主围了起来,只围观一下不犯法罢。

  从人数上,二三十个围住五六个并不困难。谭公道环视一遍四周,却毫无惧意,不过是一帮乌合之众。最后望向圈子外的方应物,咬牙切齿道:“你敢说牌票是伪造的?”

  方应物不屑的冷笑几声,“牌票不是伪造的,但却是假的,你花钱从县衙户房买来的罢,上面正堂大印也是偷偷盖的。”

  真实牌票,必须由知县点头并用印签押才算有效。但从技术上,也有瞒着知县偷偷写票并盗用大印的可能性,毕竟知县不可能时时刻刻都看着大印。

  衙役为了自己利益,私下里找相关房科花钱买牌票,并盗用大印也不是不可能的。方应物显然指明的就是这种情况。

  谭公道多年的老公差了,真真假假不知做过多少。当下也不慌乱,嘿嘿一笑,“无凭无据的事情,你这小崽子也敢胡言乱语,别连累了亲族!你若想知道真假,同我往县里走一遭便知!”

  方应物早就看出了很多可疑地方,趁机一股脑的倒了出来。“谁说我无凭无据?其一,国朝制度夏秋两税,五月十五就要开征夏税,县尊怎么会在收夏税之前催缴去年的秋粮?

  去年的秋粮没完纳已经是没完纳了,若百姓此时完补了去年秋粮,那还能有余力再缴纳夏税么?岂不再次出现夏税拖欠的情况?

  那和拆东墙补西墙没什么区别。钱粮是县尊考核之本,夏税亏空一样影响政绩。为了去年已经发生的拖欠,再制造出新一年的新拖欠,这不是增加新的污点么?县尊不会如此想不开这里面门道。

  所以催缴去年拖欠的秋粮,不可能是当下这个时候来办,据此可以断定,尔等所持牌票,有五成是假的!”

  “其次,当前是插秧时候,是农务最繁忙、最紧张的时候!国家以农为根本,任何一个人来做县尊,都知道此时施政应当以劝农为先,务农就是天大的事情,其他都可以先放一旁,否则要影响全年收成,秋粮更无从谈起。

  县尊怎么会在此时派人下乡骚扰,甚至威胁捉人枷号示众?这对县尊有何好处?一是影响今年秋粮收成;二是若传了出去,让别人笑话不通政务,治理无方!

  所以据此可以断定,尔等所持牌票,有七成是假的!”

  “其三,尔等口口声声说县尊要修葺学宫、增建备荒仓库,所以要催讨欠粮,我看也是狐假虎威,以此来诈唬吾辈乡民!

  能动心思在学宫、备荒仓库上的县尊必然是青天好父母,怎会干出农忙时逼人卖儿麦田的事情?况且县里大兴土木,向来以劝募大户为主,不会公然要在农忙时逼穷人卖儿麦田,这与县尊有何益哉?

  据此可以断定,尔等所持牌票,有九成是假的!”

  原来如此!听到方应物三条鞭辟入里的分析,村民听得明明白白,个个都有茅塞顿开、恍然大悟、醍醐灌顶之感。

  是的,父母大老爷怎么可能这个时候遣人下乡催逼去年的欠税?完全是损人不利己的没道理!能当大老爷的人,不会是傻子!

  老话说的真是不错,秀才不出屋,便知天下事,应物小相公胸中见识不知比他们这些种地的高到哪里去了。

  被村民围住的谭公道方才还毫无惧意,觉得都是懦弱可欺的土鸡瓦犬。现在被方应物目光如炬般戳穿了底牌,他心里却惧怕起来了。

  这等人物,一旦张牙舞爪的虎皮被揭了下来,就什么都不是了。几个帮役也惶惶然,忍不住缩了缩,更紧凑的站在一起,仿佛这样更有安全感。

  眼见人群围得有些紧,谭公道担心起来,顾不得驳斥方应物,凶神恶煞的对村民斥道:“官府公差在此办事,谁敢阻挠!你们围上前来,想围攻官差当乱民么!”

  谭公道话音未落,方应物前后呼应的高叫道:“区区衙门贱役,没有牌票算什么公差,尔等只能算是冒充官府敲诈下乡村民的匪类而已,按律例只怕打死了也没甚干系!”

  哦......村民恍然。轻飘飘几句话,将谭公道树立起的官府威严打消得一干二净。

  谭公道却被方应物激得暴跳如雷,遥指方应物道:“我先打死了你!”

  只不过被人群隔开,冲过不去。他虽然恨得牙痒痒,但也知道今天想发笔小财肯定没戏了,这个气氛下久留无益,还是先走人为妙。

  想至此,谭公道便色厉内荏的喝道:“刁民闪开!我要先回县里,尔等不得阻拦官府公差!”

  听到这些丧门星差役要走人,上花溪村村民感到今天事情可算摆平了,暗中都松了口气,就要挪开并闪出条路送瘟神。

  方应物见状,连忙指挥道:“乡亲们不要动!这些人是犯法罪人,我们不如拿下了送到县里送官治罪!”

  此时方应物威信空前的高,别人听到后,又停住了动静,继续围着几名差役。

  二叔爷觉得秋哥儿做事太绝,劝道:“得饶人处且饶人,反正他们没有得逞,不如就此放过去罢。”

  方应物心里叹口气,农民阶级果然只能是被领导阶级。当然后面还有一句话,胜利果实从来都是被领导阶级篡取的,他的胜利果实还没到手呢,怎么能就此放过?

  方应物笑了几声,答道:“二叔爷可曾知晓,他们这些走狗恶犬这次到我上花溪村,是因为什么吗?就是因为本村没有强势的大人物,民风又是淳朴,看着软弱易欺,所以他们才敢选了本村勒逼敲诈。

  今天出了这事,我们村占了理时仍忍气吞声,那以后什么变化也不会有,还会遇到这类事情!故而必须要闹出点厉害,让县里人都瞧瞧,知道我们村也是好斗难缠的,今后便不敢轻易来滋事!”

  小相公的话比二叔爷有道理,又说到心坎里去了......在场的多是年轻气盛的青壮村民,个个点头,暗中称是。

  谭公道要发威,三番五次都被方应物轻描淡写破坏掉,心里已经气炸了,方应物这简直是要往死里修理他们。当场拿出了最高的嗓门,厉声呵斥道:“聚众哄闹,围殴公差,尔等想当乱民贼党么!还不速速散去!”

  这话也很有威胁力,上花溪村的村民又动摇了。这几个毕竟是衙门里的人,抓了他们后万一被认定为乱民怎么办?

  谭公道暗暗得意,没有牌票这张皮,但他还有衙门的皮!牌票是假的,但他的正编衙役身份总不是假的,衙役名分卑贱,但也是官府的爪牙!就算敲诈不成,全身而退也就是了。

  村民出现松动时,忽然某个不合时宜的声音仿佛又从遥远的天边冒出来了,钻进了谭公道的耳朵里。

  “国朝官府有个惯例,若是出了民乱,往往只捉拿首犯严惩,余者招抚为主,息事宁人为上。

  今天这里,我方应物就是首犯!到了官府我也全部认下、一力承担!所以你们怕什么?你们还有什么顾忌?难道官府不需要你们种地纳粮么!”

  一时间群情哗然,方小相公的话顿时解开了村民心中的最后一道枷锁,民众的反抗精神和暴力因子全部被释放出来了。

  “小贼子不说话会死么!死后活该你要下拔舌地狱!”谭公道实在忍不住破口大骂!

  下一个瞬间,威风凛凛的谭公道不知被谁在背后踹了一脚,跌跌撞撞立足不稳,旋即又被人一棍子打翻在地上。滚了几滚,青色衙役服沾满了四月的泥土,帽子早就落地,被人踩的没有形状了。

  谭公道懵头懵脑几乎昏迷,周围的欢呼声却如此清晰和刺耳。民心不古,人心崩坏,他可是代表官府的差役啊,怎能这样被对待!

  不知挨了几拳几脚,披头散发的某公差被捆住推到方应物面前时,他知道今天彻底栽了。

  手持牌票敲诈的事情,他不止做过一次,只要找准目标,简直是无往不利。这次之前也打听过,上花溪村就是个普通山村,村里没有厉害大人物,也没有达官显贵家族,是很好的下手目标。

  但万万没有料到,就在这毫不起眼的山村中,他们居然灰头土脸的团灭了!事情闹成这样,引起了村民动乱,如此被押送到县里相当于人赃俱获,只怕也要不妙!

  对面这个少年明明就是个乳臭味干的黄毛小儿,却简直是专为克制他存在的。多年打雁却被雁啄了眼,谭公道心里憋屈的要死,不过戾气仍未消除,睚呲欲裂道:“杀人不过头点地!你意欲何为!”

  方应物微微一笑,淡淡道:“无他,借你的人头一用!”

  听了这句话,谭公道寒毛直竖,连他也听不懂方应物话里什么含义了,高深莫测的很。

  其实方应物只是觉得这么说很酷而已,没什么实际意义。不过他心里默默想道,在下衷心感谢你!

  如果不是你,我怎么有机会将事情闹大,并借此扬名?我怎么有机会去面见高高在上的县尊大老爷,并寻找晋身之基?

  不然困居在小山村,下一步还真不知道怎么办才好。

TOP

0
  第十章 势在必行

  这次县衙共来了六人到上花溪村,带了几根牛皮绳,但却都用在了自己身上,只怕是他们几个来之前怎么也想不到的。

  为了不耽误农时,方应物让大多数人都散了,只留下十来个青年村民使用。两人看守一个,足够将这些为非作歹的衙役败类押送到县里去了。

  二叔爷方知礼有些忐忑不安,将方应物叫到一边去,又问道:“你说那张牌票确实九成是假的么?还有一成可能是真的?”

  “二叔爷放心,十成十是假的!”方应物信心十足道:“方才时间紧迫,有些话没有来得及说完,故而只说到九成。其实我试探过的,自然有十成把握。”

  原来刚才方应物对着谭公道声称,要去向县尊递父亲留下的禀帖并求见,其实是一个诈术。他父亲不是未卜先知的半仙,和知县又不熟,怎么可能会留下禀帖给方应物使用?

  如果谭公道等人确实是奉了知县命令持牌票下乡催讨欠税,那么听到方应物要去拜见知县,应该是无动于衷的。因为并不害怕执法对象能见到知县,正所谓“公事公办问心无愧”。

  但实际上,谭公道听说方应物有门路去见知县时,却借机当场发作起来,这其实是做贼心虚的表现。

  所以经过那次试探,方应物心里有了肯定性的判断,牌票必然是谭公道背着知县偷偷办的。

  二叔爷还不放心,又担心的说:“俗语云官官相护,就算我们再有理,那衙门里的人互相袒护起来,只怕我们要反受其害。”

  方应物笑道:“二叔爷多虑了,应该不至于。这谭公道需要靠歪门邪道办一张假牌票,说明他并不是县尊的心腹之人,至少与县尊的关系很一般,否则弄一张真的又有何难?

  衙役虽然可以狐假虎威,但仍属于贱籍,律法条文上比我们低了几个等次。那谭公道只算是个违法犯事被捉了现行的贱役,又不是不便轻易处置的缙绅名流,县尊根本没有什么理由和必要袒护。

  而且据谭公道所说,县尊大老爷想要修葺学宫、增建备荒仓,这说明县尊至少是在意名声的,不会公然做出偏袒一个无足轻重贱役却冤屈整村良民的事情。”

  二叔爷这般老派人物对去衙门具有本能的畏惧感,与衙门之间能不打交道就不打。但见方应物说得头头是道,便也不加阻拦,放手让年轻人去闯荡了。

  其实就算二叔爷横加阻拦,方应物也不会听他的,机会难得,势在必行。不然他那有什么机会去见知县,何况也没有这个资格;顺便可以为自己扬扬名,“十五岁少年智破假公差”是个不错的故事。

  想到这里,方应物再次可惜自己已经十五岁,若能年轻个五岁,变成“十岁神童智破假公差”,那就真有发达机会了。

  因为大明的风气十分欣赏和崇拜神童的,提挈神童是一种通行的明规则,不会招来任何非议。要是成了十岁神童,再抄袭几首后世名诗词,远近闻名后就有极大可能性被破格录入县学,成为秀才生员。

  闲话不提,却说准备妥当后,方应物带领队伍出了村口,却发现又有一行三四人朝着村子而来。

  走得近了,方应物只觉对面来人中有个眼熟的,从记忆中检索了一下,赫然认出此人正是花溪两岸最富、邻村的王德王大户!

  却见这王大户三十二三岁数,面貌虽寻常,但保养得当,东坡帽、缎子衫的穿戴在人群中很是醒目。

  两群人在路上遇到,方应物作为小辈和欠了三十两的债务代理,主动见礼并招呼道:“见过王家伯父!”

  王德不经意望向方应物身后,当即愕然愣住,甚至没有对方应物的行礼做出任何表示。他很不理解,向来在乡村里趾高气扬威风凛凛的谭公差怎么成了丧家之犬,一副蓬头垢面衰败模样,狼狈不堪的被村民捆着押送?

  方应物对王大户突然发起呆有点奇怪,忽然听到背后谭公道叫了起来:“王员外救我!”

  方应物猛然转身,狐疑的在王德与谭公道两人之间来回扫了几眼,不过什么也没有说,等着他人先开口。

  王德回过神来,咳嗽两声掩饰了自己尴尬。他看得出,眼前这一行人似乎以方应物这个少年为首,心里更纳闷了,这唱的又是哪一出?

  边想边对方应物道:“不知发生了何事,贤侄可否卖我一个面子,把谭差役放了?”

  方应物不动声色的问道:“伯父与此人很熟识?”

  王德答道:“我在官府应了粮长之役,与谭差役有过往来。”

  粮长与里长、老人等类似,本质上都是官府设在乡村中的差役。全县划分为若干片区,每个片区设一粮长,专门负责征收、运送本片区内的税粮,而官府一般情况下就不会再另派人具体负责了。

  这个制度起自于太祖,一般由本地大户富户充任,在淳安县花溪这个片区内,粮长自然就是王德王大户了。

  方应物听到粮长两个字,脑海中闪现出无数研究材料,最后汇总为他自己归纳的一句话——粮长这个职业,既可以有良心,也可以没良心。

  有良心就自己吃点亏,比如自掏腰包补亏空,少收几成损耗;没良心就让别人吃亏,比如用大斗收取税粮,多加几成损耗。

  .方应物又问道:“王家伯父到我村来,有何贵干?”若王大户敢说是巧合,那也太羞辱智商了。

  “听说谭差役到了,也算老相识,所以特意来看看状况。”王德想了想,这才如此答道,不然怎么回答也不容易令人信服,还不如说几句真话。

  据刚才观察,方应物猜测王大户可能知道谭公道来上花溪村的事情。方应物又扫了几眼王德身边的人,有位手里还提着算盘,看样子是账房先生。

  带着账房先生来看状况?对此他便隐隐有所猜测,八成是想趁火打劫,借着谭公道来村里逼欠税的机会,低价收购几亩地或者放几笔债务罢?

  方应物还有加更恶意的揣测——王大户和谭公道也有可能是事先串通好了。一个假借官府名义催缴欠税,逼人卖田;一个却趁机吃入,兼并一些田地。

  这不是没有可能性,史料中黑心粮长掠夺民财的例子屡见不鲜。

  又想起王大户家在这地狭田少的花溪两岸三村里,能独占一百多亩地,是怎么发家的?也许他真不是善茬,所以从前那个死读书的方应物十分抗拒与王家结亲,想到这里方应物有些头痛。

  自家欠他三十两银子,若不是父亲有个秀才名头,外加王家小娘子对自己有非分之想,只怕早被王大户抓走卖身抵债了......

  不过虽然有些猜测,但没有必要宣之于口,方应物对这点世故还是懂的。他顾左右而言他道:“家父欠了王家伯父三十两银子,如果一笔勾销,自然将这谭贼卖与伯父处置。”

  王德不明白方应物打什么主意,皱眉道:“贤侄莫不是说笑罢,这点事情也值当三十两银子?难道我连这面子也没有么?”

  方应物拱拱手,“既然买卖谈不拢,那就此作别罢!”说罢就要带着队伍离开。

  王德微微有些愠怒,“贤侄你这是何意?存心戏耍于我?这是一回事么?”

  “不敢,不敢,叫伯父失望了。这一趟去县里,小侄我势在必行!”

TOP

当前时区 GMT+8, 现在时间是 2024-3-29 21:34